第10章 保持理性,幸福更長久(2 / 3)

“沒有什麼比酒給人類的悲哀更多了。”

“隻要不沉溺酒杯,就不會犯罪。”

“酒進了頭腦,辨別能力就被擠出來了;酒進了頭腦,秘密就被擠出來了。”

“錢應該為買賣而用,不應該為酒精而用。”

“當魔鬼要造訪某人而又抽不出空的時候,便會派酒來做代表。”

在飲酒方麵猶太民族節製、冷靜的態度彰顯了猶太人的健康智慧。但是,他們的節製行為不光體現在飲酒上,在飲食上也有一套獨特而理性的節製之法。

當下,很多因為肥胖引起的疾病——心髒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都與飲食無度有很大的關聯。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血壓高,卻管不住自己的嘴,餐桌上頓頓都要有肉,一頓沒肉便吃不下飯;有的人糖尿病,需要限糖的,但是偏偏喜歡吃高糖的食品,酸的、鹹的吃不下。結果呢,身體能量都花在了消化這些事物上了,行動變得呆滯、遲緩,沒有生機和活力。

飲食習慣直接關係到身體的健康狀況,飲食不科學、無節製最終導致的是身體提前垮掉,人生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劫後重生的猶太民族太懂得這個道理了,他們深知無論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要有所成就,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身體的健康,否則一切都將是空談。

為了擁有健康的身體,猶太人飲食非常有度:“吃(胃容量的)三分之一,喝三分之一,留下三分之一的空。”除了食量保持節製外,就是食物內容的選擇,他們也是以利於身體健康為標準,而不是什麼好吃吃什麼。猶太人把飲食的節製,作為健康體格的先決條件。另外,飲食節製常常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

平時,無論是出於貧窮還是出於節儉,猶太人通常都是吃最簡樸的飯。《猶太法典》中提到“窮人”幹完活回到家後吃的晚飯是“麵包加鹽”這種簡樸的飯;然而,即使是吃得起佳肴美味的人,早餐也是“麵包加鹽,再加上一罐水”。足見,他們的節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大多數猶太人以素食為主,而且特別推崇食用蔬菜。《塔木德》談到素食主義時是這樣講的:“素食主義是《聖經》的理想,讓人宰殺動物是上帝對人類弱點和欲望的一種退讓。總有一天,獅子會吃草,就跟牛一樣。”在猶太人眼裏,上帝的意思是讓人吃素,所以他們對蔬菜有一種特別的鍾愛。

猶太人還十分講究衛生,不僅講究個人衛生,還十分注重保護環境衛生。他們認為,人應該居住在清潔的環境中,並且禁止任何人做任何會對城鎮的衛生有害的事。《塔木德》規定:“禁止生活在一個沒有一座綠色花園的城市裏。”而且,還規定城市裏不能有侵擾居民的塵埃、臭味等。他們非常愛惜大自然,覺得這是敬重上帝的體現。

猶太人也非常注重個人衛生。有飯前飯後洗手的習慣,他們認為,如果吃麵包不洗手就如同吃不幹淨的麵包一樣,簡直就是一種犯罪。保持身體的潔淨被認為是一種宗教責任,因為猶太人認為人體是上帝的作品,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作為上帝的作品,身體必須受到敬重。洗臉、洗手、洗澡都被認為是一件宗教義務。

不管是對待酒的態度,還是飲食、衛生的方式等,體現的都是對自己欲望的節製。那些正為高標準的物質生活而犧牲著健康的人們,該醒悟了,該明白“活著才是王道”,不要等到生命離你而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忠告4 放鬆的力量

能力誌向與身體的關係,就像毛與皮的關係一樣。不管一個人有多大的抱負,有多麼強的能力,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就無法施展才華。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所以,英年早逝堪稱世間最大的不幸了。

《塔木德》說:“一張弓如果一直繃著,即使是鋼做的,也會失去彈力。”

猶太人熱愛工作,喜歡賺錢。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就不熱愛生命或者說不懂得休息。很多猶太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懂得適可而止。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猶太商人如何處理工作和休息的關係。

一位美國商人去以色列參加一項很重要的商務談判,他是乘專機飛過去的。到達的時間是星期六,這個對商人來講算不上特別的日子,卻讓他開了眼界。美國商人很好奇街上汽車稀少、交通暢通無阻,就問猶太商人:“你們首都的車輛這麼少嗎?”

猶太商人搖搖頭。美國商人更好奇了:“那今天怎麼看不到幾輛車呢?”猶太商人說:“我們猶太人從每周的星期五晚上開始,一直到星期六的傍晚為止,是禁煙、禁酒、禁欲的時間,一切雜念皆暫時摒除至九霄雲外,一心一意地休息和向神祈禱。人們大都待在家裏,所以街上來往的汽車比平日起碼減少一半。從周六的晚上起,才是我們真正的周末,是我們盡情享受的時候。因為我們知道唯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快樂的人生,健康是猶太商人最大的本錢。要想有健康的身體必須吃好、睡好、玩好。我們猶太人雖然長久浪跡天涯,遭人歧視和迫害,但並沒有因此而絕種,這與我們注重養生是分不開的。”

在猶太人心目中,會放鬆才會生活。在他們眼裏休息、吃、喝、睡、玩,都是很好的放鬆方式。猶太人用餐時,絕對不談不愉快的事情,因為不愉快的事情會影響用餐時愉快的氣氛,而不能充分享用美味的佳肴。猶太人大多博學,家常話題眾多,娛樂、藝術、各地名勝古跡、動物、植物、天下大小趣聞等都可列入談論之列。但是,有關政治及戰爭、宗教迫害的話題是絕口不談的,因為這些話題往往會引起爭論而破壞了歡樂融洽的用餐氣氛。還有,猥褻的話題也是避而不談的。猶太人在吃飯時,一定盡量放鬆心情,慢慢地吃,以便在吃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把人生的一切煩惱都暫時置於腦後。

猶太人除了注重吃,也注重在休息的過程中放鬆。但是,猶太人大多經商,商人同普通人相比有一個特點,就是忙,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固定的工作時間,隨時都有事,隻要他願意,幹一輩子也幹不完。工作耽擱了,錢就減少了,因此猶太人絕不浪費一分鍾時間。但是,對於猶太人來說,身體健康是根本。當休息和工作衝突時,猶太人會毫不猶豫地放棄工作,選擇休息。

在古代,隻有猶太人每周都拿出一天時間來休息,這在當時的其他國家看來是非常奇特的事情。猶太人覺得休息日要達到休息的目的,鬆弛緊張的神經和肌肉,淨化浮躁的心靈,以便更好地恢複良好的工作狀態。

在休息日裏,他們甚至停止一切商業活動:早上八點就出去做禮拜,一直到中午,他們用希伯來語誦讀祈禱文,傾聽《聖經》的教誨;拉比們會講述那些平時接觸不到的深邃思想,讓人們的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後,猶太人一家其樂融融地吃過午飯,很快就午睡了;四點左右,他們會在自家或猶太教會堂和朋友、拉比們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經》和《聖經》。午睡和研究的順序顛倒過來也沒有關係,但一定要研究,因為這是猶太律法規定的義務。

他們認為,如果休息日裏沒有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好,那恐怕就很難實現心靈與身體真正意義上的改善。人的意識都是連續性的,沒有休息好就會在潛意識裏麵依然充斥著以前的“電波”。這就好比是收音機和電視的音量調至靜音後,它們的頻道還是沒有改變。所以,重要的是“切換”頻道。因此,一定要在休息日裏將自己從世俗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完全沉浸在另一種世界裏麵。在這種世界裏,猶太人得到了他們思想和靈感的源泉。

創造性與靈感都是智慧尖端的產物,而它們的產生恰恰是在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形成的。不管大腦多麼聰慧,長時間地緊張、過度疲勞地思考,都會開始麻木。看來“智慧是需要充足休息的”,還真是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簡單道理。猶太人不隻懂得通過不斷的努力獲取知識,更注重通過適當的放鬆,調節身心、修養大腦。難怪他們總能保持那麼旺盛的精力和聰明的頭腦。

忠告5 痛苦孕育的力量

有一位煙癮很大的中年男人,經常咳嗽,家人多次要求他戒煙,他都不當回事。有一天,體檢的時候檢查出肺部有陰影。在等待進一步確診的日子裏,男人害怕了,擔心是絕症,一整晚地睡不著覺。他想到了自己年邁的父母,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還有尚未成人的兒子,覺得對不住他們。想著想著,淚水就出來了。他恨自己,為什麼不聽家人的勸告,早點戒煙呢?他發誓,如果有來生,一定不抽煙。檢查結果出來了,問題不大。慶幸之餘,男人堅決地把煙給戒了。

男人因為被誤診而體驗了一次即將失去生命的痛苦,了解了吸煙的危險,才有了戰勝煙癮的力量和戒掉煙的決心。

《塔木德》認為:“痛苦之中蘊含著一種力,而且痛苦是一筆財富。”

很多經曆過苦難的人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這得益於經曆痛苦的時候心靈獲得了成長,使得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強大、更寬廣、更高深。可以說,痛苦是生命賜予的一份厚禮。

司馬遷在備受曲解,遭到宮刑後,忍受著非人的痛苦,發憤著書,寫下史家絕唱《史記》;李時珍三次落榜後開始從醫,留下偉大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小仲馬在忍受著屢屢被退稿的痛苦後,撰寫出世界名著《茶花女》;大音樂家貝多芬二十八歲時聽力開始減弱,在失聰以後還寫出了著名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古今中外,在事業上有建樹的成功人士,他們成名之前大多數都經曆過痛苦的生活。

痛苦是心靈成長的階梯還是壁壘,取決於一個人處理痛苦的能力。如果一遇到痛苦的事情就控製不住地憤怒、發火、抱怨,這個時候消極情緒就占領了一個人的心智,痛苦就成為了心靈成長的壁壘,帶給人的除了痛苦的感受外,還有生活、事業上的低迷、消沉,甚至是罪過。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位三十多歲的男人,工作不錯,在屬於很“肥”的機關,老婆很漂亮,是個美人,還有一個非常乖巧可愛的女兒,日子過得非常順心。有一天,他發現了自己的老婆有婚外情,內心痛苦不已。他愛老婆,不想失去她,可是他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女人去跟別的男人幽會。終於有一天,醉酒之後,他情緒激憤殺害了妻子。

酒醒後,這個男人後悔不迭。當他受到法律嚴懲的時候才明白,即使妻子不愛自己了,分手了,那又有什麼呢?自己還有工作、有事業、有女兒,還可以尋找新的戀情,進入另一段美好的姻緣啊!

雖然這個男人最終醒悟了,但是他的醒悟是以生命為代價的,未免太不值得了。如果一個人處理痛苦的能力比較強,麵對痛苦的時候,對著痛苦粲然一笑,那麼他就能衝破這層情緒的壁壘,痛苦也就化作了心靈成長的階梯。

在一本書上讀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禪師有一個愛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禪師派這個弟子到集市買了一袋鹽。當弟子回來後,禪師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然後喝一口。“味道如何?”禪師問道。“鹹得發苦。”弟子唾棄著。禪師嗬嗬地笑了,隨後,禪師領著弟子來到一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入湖裏,然後說道:“現在嚐嚐湖裏的水。”弟子彎腰掬起一捧水嚐了嚐。“什麼味道?”禪師問道。“甘甜可口。”弟子回答。“你嚐到鹹味了嗎?”禪師又問。“沒有。”弟子答道。禪師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