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痛苦力量的大小,是起了正麵的作用還是反麵的作用,全在於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力——看他是如何看待痛苦的。如果一個人的痛苦指數較高,那麼一點點痛苦的感受都會令他心碎、大怒,生命也會因為這些負麵情緒而變得千瘡百孔;而一個人的痛苦指數較低的時候,痛苦就仿佛風中的沙粒,即使迷住了眼睛,也會很快沒事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把這小小的痛苦當回事,他們知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尋找把痛苦轉化為甘甜的方法,不但能夠減輕痛苦,還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收獲更大的幸福和快樂。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或者讀到這樣的文字:“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古聖賢多磨難。”
雖然痛苦的生活是苦澀的,可怕的,但是,痛苦又能促使一個人變得成熟、堅強、再接再厲、百折不撓。痛苦的感受來自一個人的內心,誰能戰勝自我的這種感覺,誰就能超越自我,誰就充分利用了痛苦的價值,誰就獲得了心靈上更好的成長,積極的性格成分,比如樂觀、開朗等就占了主導力量。
所以,猶太智者才會深情地告訴後人,痛苦是有力量的,利用好了痛苦的力量,它就是一筆財富。
忠告6 要記住,你有兩個耳朵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說:“我今天很煩!”對方說:“我剛剛K歌回來,心情好得很!”如果你說:“今天午飯吃得不舒服!”對方說:“我這件衣服是最新的流行款!”如果你說:“我老公懶死了!”對方說:“我老公昨天帶我去買首飾了!”與這樣的人聊天,還不把你氣死嗎?
《塔木德》說:“神為什麼給人兩個耳朵,卻隻給人一個嘴巴呢?這是因為神要告誡我們:聽的分量是說的兩倍。因此才這麼做的。”《塔木德》說:“要用兩倍於自己說話的時間去傾聽對方講話。”
這兩句話是在告誡人們,要多聽少說。很簡單,因為聽是在搞清楚對方的意思,辨別對方當下的情緒狀態,去判斷他溝通的目的,然後,給以恰當的配合。所以說,傾聽是一種能力,當別人說話的時候,除了聽清楚他人說的話,還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甚至聯想到別人為什麼要這麼說。
很多人在交流過程中不受人歡迎,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要搞明白對方溝通的目的,然後再采取適當的方式。比如,對方進行這次交流,隻是為了發泄一下內心鬱悶的情緒。可是,對方沒說幾句,你就在挑人家話語中的問題,搞得對方思緒更混亂、情緒更糟糕,交流效果當然很差;對方誠心來跟你談問題,可是你完全沒有搞懂對方說了什麼,有一句沒一句地應答,結果,錯過了達成共識的機會,白白浪費了大家的時間,讓人覺得你的態度是不願意、不喜歡,豈不是很冤枉!
當然,因為不善於傾聽導致溝通不暢的問題還有很多,說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天,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沒有燃料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出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
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在聽孩子講述的過程中,觀眾都笑得東倒西歪的時候,其實大家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以為這孩子是一個自私的家夥,然而在主持人的誘導下,最後我們才明白了孩子的真正意圖。所以,這則故事其實給我們一個啟發,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了嗎?你懂嗎?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聽話不要聽一半。還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著名心理學家狄金森說過:“好的傾聽者,用耳聽內容,更用心聽‘情感’。”這句話提示人們,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不但要聽對方說了什麼,還要細心體察對方內心的感受,了解對方語言裏的真正意思。
除此以外,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要犯以下的幾個錯誤。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當一個人被麻煩困擾,感到鬱悶、困惑的時候,他們特別渴望有人能夠分擔他們的痛苦,於是親人、朋友便成為了他們的發泄處,說個不停。
當對方譴責別人的時候,不要扮演明辨是非、大公無私的形象,要知道,對方此時在氣頭上,氣消了,或者事情過去了,他就會給別人一個公正的評判,甚至會主動與別人重修舊好。也不要因為考慮到對方的氣憤是暫時的,而表現出不屑於去聽的神情,這樣會令對方非常反感。其實,他們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你的兩隻耳朵,隻要你真誠地去聽,不時地回應幾句,對方就能感受到你的真誠和好心,會很感激的。
即使對方做出了很滑稽的表情、說出了很滑稽的話,也千萬不要把對方傾訴的內容說給他人聽,更不能帶著戲謔、好玩的心態抖摟出去當笑料。那樣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失去對方的信任。
一個好的傾聽者,在力求聽明白對方說什麼的時候,還要盡可能地接受對方當時的心情,而不是去譴責對方,也不是指出對方的錯誤,更不是幫助對方出主意。要明白,你眼下隻是一個傾聽者,隻有當對方征求你的意見的時候,你才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忠告7 學會沉默
在交流中出現了相持不下的情況時,因為意氣、因為被誤導、因為話趕話,可能會出現雙方都不滿意,或者是沒有實現一方期待的結果的情況,交流雙方或某一方可能因為自己當時的表現而後悔。其實,相持不下的時候,強迫自己沉默下來,就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塔木德》說:“沉默不會使人後悔。”
這裏的“沉默”不是指默不做聲,而是說在討論某個問題、商談某件事情,特別是在雙方對抗的時候,保持心理上冷靜思考的狀態。而不是被眼前的局勢所迷惑、所掌控,急著去爭個高下,或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人常常在考慮不周到的情況下,就發表自己的看法,向對方亮出了底牌,就是因為不懂得關鍵時刻要沉默下來思考的道理。
當一個人被急躁情緒控製的時候,便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處境、地位、麵臨的危險,更不會坐下來認真地思索。做出了並不是令自己滿意的決定,到頭來,後悔的是自己。所以,試著學會適時地保持沉默,給別人時間,也給自己時間,才能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互為朋友的兩個人一起做生意,合資開了一家店鋪。開店前,兩個人說好,賺了錢,一人一半地分利潤。一年下來,生意不錯。兩個人坐下來,開始盤點公司的盈虧,最後算好共賺了十二萬元。
按著當初的約定,一人一半,是很簡單輕鬆的事情。但是,兩個人心裏都覺得這麼分自己虧了。出資的那個人覺得,全部的資金是自己投入的,自己多拿一些才好啊!招攬客戶、負責經營的那個人覺得,自己每天跑來跑去,聯係客戶,沒有自己,怎麼能夠賺到錢啊。不知道誰先開的口,兩個人都在陳述著自己應該多分一些錢的理由。這個說:“沒有啟動資金,這個店鋪是開不起來的!”那個說:“你除了拿些錢操過什麼心呢?我不打通關係招攬那些大客戶,能賺到錢嗎?”……說著說著,其中的一個人忽然沉默了下來。另一個人見到對方不說話了,也就漸漸沉默了下來。
沉默下來之後,一個人想到,如果自己那些資金不投入到店鋪裏,恐怕就賺不到錢了。另一個人想到,即使自己有經營能力,有門路,如果沒有資金開起這個店鋪,也賺不到錢。如果因為一些小小的利益鬧不愉快,分崩離析的結果隻能是誰都賺不到錢。於是,他們都主動地取了六萬元,然後,很幸福地相擁在了一起。
沉默了一會兒,兩個人都變得冷靜了。冷靜下來後,兩個人都搞清了自己眼下的想法多麼無聊。他們終於明白,精誠合作下去不但能獲得金錢上的收益,還能增進彼此的友誼,令人生更加快樂。
《談話的藝術》的作者、心理學教授格瑞德?古德曼解釋說:“沉默可以調節說話和聽講的節奏。沉默在談話中的作用,就相當於零在數學中的作用。盡管是‘零’,卻很關鍵。沒有沉默,一切交流都無法進行。”
當然了,沉默不是說到了該決斷的時候不當機立斷,而是指遇到令自己憤怒、糾結的事情的時候,不要急著做出判斷,而是強迫自己保持暫時的沉默,少說話、不說話,或者告訴對方:“回頭再商量吧!”這樣,不但為自己爭取了時間,也為別人留下了餘地,在雙方都冷靜下來後,就能更全麵地考慮問題,更容易達成共識。
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遇到分歧的時候,別人提出來:“過一段時間再說!”千萬不要認為別人在搪塞自己,也不要憤怒。對方能夠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希望有個雙方都滿意的結局。所以,就坦然接受,令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就好了。
如果一個人性格火暴,比較容易現場發威,那麼,當情緒上來的時候,就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即使這樣的性格有直爽、幹練、光明磊落的優勢,但是與穩重、沉著、鎮定、儒雅、溫暖、心平氣和的性格比起來,還是要吃虧的。如果實在沒有控製住自己,暴脾氣發作了,那麼一定要在自己冷靜下來以後,向對方道歉,承認自己當時的衝動和無禮。這樣,倒顯示出來性格中可愛的一麵。不過,不管怎麼樣,都不如適時地控製住自己的情緒,保持沉默,受到的傷害更小。
沉默不等於放棄,也不等於妥協,而是一種暫時的放下,放下“對立的思維”、“矛盾的思維”、“衝突的思維”,以便於有時間尋找“第三條道路”,進入“整合的思維”、“轉化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