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自尋煩惱
所謂“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就是在告訴人們:一個人看到的是他自己,外麵的世界隻是他心中的映像而已。我們的內心就像一麵鏡子,鏡像裏的世界其實是我們內心的反應,而不一定是客觀存在著的世界。
忠告1 自我貶低就是自我傷害
有這麼一個人,大家都覺得他可憐。怎麼可憐呢?他特別喜歡說“不行”。在他的眼裏什麼都不行:工作不如意,建議他換工作,他說不行;老婆霸道,他很受氣,大家建議他好好和老婆談談心,他說不行;本來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在這個人眼裏就是個大難題,所以他的每一天都在不如意中度過。
《塔木德》說:“慈愛的上帝是為我們著想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猶太人堅信可以憑著自身實力來獲得財富,改變自己的命運!有這樣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讓人看了佩服猶太人有多麼自信。
有一位年輕人在河邊唉聲歎氣,一位猶太教士說:“傻孩子,你是一位百萬富翁,歎什麼氣呢?”年輕人不信。
教士說:“我出二十萬買你的健康,你願意嗎?”
年輕人說:“不願意!”
教士說:“我出二十萬買你的青春,你願意嗎?”
年輕人說:“不願意!”
教士說:“我出二十萬買你的美貌,你願意嗎?”
年輕人說:“不願意!”
教士說:“我出二十萬買你的大腦,你願意嗎?”
年輕人說:“不願意!”
教士說:“我出二十萬買你的良心,你願意嗎?”
年輕人說:“不願意!”
教士說:“我已經出價一百萬了,仍然買不走你身上的任何東西,你說你不是百萬富翁,又是什麼呢?”
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以上帝的“特選子民”自居,他們在潛意識裏始終認為自己和其他民族的人不同。即使在曆史上遭受無數磨難,猶太人的這個信仰從不改變,並且更加堅定。這份自信令他們超常發揮自身潛能,結果時常變許多“看似不能”為“居然成功”。
猶太人懂得,積極的自我形象會賦予一個人直麵前進路上一切障礙的性格。所以,他們從不自我貶低,無論處於哪種境況都會為自己打氣。
現實中,很多人不是輸在自己“不能”上,而是輸在“覺得自己不能”上。覺得自己不能,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看到的都是自己不足。我們不愛聽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卻不曾想到,一個破壞性的自我批評對一個人造成的傷害要遠高於別人做出的真實的消極的評論。
那些總是說自己缺點的人,到後來真的相信自己有這麼多的缺點。一旦他們相信自己,他們的行動就處處受到自己想法的限製,他們就會真的變成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的人。
如果我們總是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就會形成積極的思維,當一個人擁有積極思維並且在內心裏這樣評價自己時,他們就開始相信自己這些優點了,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越發喜歡自己。最為幸福的是,擁有了積極的思維後,就能恰當地區分他人的建議是破壞性的還是建設性的。如果是建設性的,會欣然改正。
如果說人生是一個大型戰場的話,被“上帝愛著的”自豪感會讓一個人激情滿懷,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上帝的寵兒,不斷地去攀登,才不辜負上帝的偏愛。他們總是興奮地尋求自己內心深處渴望的滿足感、成就感和被認可,像一頭豹子一樣不斷地去征服一切,把自己推舉到生活的中心位置,最終摘取了屬於自己的成功。智慧的猶太人就是這麼激勵自己的,最終也獲得了成功。
那些總是在貶低自己的人,內心存在著一定的自卑情緒。要想讓他們積極起來,就要先改變這種心理傾向,完全地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最難做的就是去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
首先列出自己不喜歡的行為習慣,然後按著改變的難易程度排序,一次選擇一個自己認為能改正的。有了目標,行動就有了效率。在接下來的日子,就要不斷提醒自己應該怎麼做。當新的行為方式堅持了一段時間後,最好二十一天吧,就會鞏固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好的舊行為習慣就沒有了。
就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丟掉壞習慣,建立好習慣,漸漸地,就會形成良好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就會在自我賞識中收獲一個又一個成功。
每個人都有別人無法比擬的優點和長處,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當這些優點不是特別突出的時候,就更難顯現了。那麼,就勇敢地列出自己的優點,告訴自己這是他人無法比擬的優勢,是讓自己笑傲江湖的法寶,促使自己把這些長處發揮出來,這樣會更看得起自己。
忠告2 看到的是我們的現在
有這樣一個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蘇東坡沒事又和佛印較勁。佛印問:“你看我這大肚子裏麵裝的是什麼?”蘇軾說:“那是一堆大糞!”蘇軾又反過來問了佛印相同的問題。佛印回答:“我看到了滿腹的錦繡文章。”蘇軾樂嗬嗬地回去跟蘇小妹炫耀,說他今天和佛印鬥嘴,又贏了。蘇小妹在一旁直搖頭,歎著氣說:“唉,你是輸了呀!”東坡不解。小妹繼續說道:“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他看出的東西就是怎麼樣的。你說人家佛印是滿肚子大糞,其實是在說你自己。而佛印因為自己有滿腹文才,才會看到你有一肚子的錦繡文章。”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看到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塔木德》說:“你如何待人,人如何待你。”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你怎麼對待別人的,別人就有權利怎麼對待你。在日常交往中,當一個人受到令其不滿意的、不公正的待遇的時候,心理別扭的時候,生氣的隻是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覺得別人太不通人情、太不懂事了,卻很少想到自己也曾這樣對待過別人。
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叫做《鏡子裏的小花貓》。下麵我們重溫一下這個故事,一定會有新的感悟。
一隻小花貓在房間裏玩耍,忽然間它看到鏡子裏有一隻和自己長得很像的小花貓,就問對方:“你是誰?”鏡子裏的小花貓沒說話,卻瞪起了眼睛。
“為什麼不回答呢?”小花貓心道,“太沒禮貌了。”就這樣,小花貓有點生氣了。立時,眼睛睜得大大的,舉起尖利的爪子,豎起長長的尾巴,向鏡子跳去。鏡子裏的小花貓也凶巴巴地向它衝過來。小花貓更生氣了,便用爪子去打對方。鏡子裏的小花貓也不甘示弱,以牙還牙、以爪還爪。
“好痛呀!”小花貓尖叫著跑到貓媽媽身邊,氣呼呼地問,“它幹嗎對我那麼凶呀?”貓媽媽莫名其妙地問:“誰那麼凶呀?”小花貓把剛才發生的一幕原原本本地跟貓媽媽說了。貓媽媽哈哈大笑,而後認真地說:“傻孩子,鏡子裏那凶巴巴的小花貓不就是你自己?其實在生活中與別人交往也一樣,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你麵前的那個人仿佛是一麵鏡子,通過這個鏡子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樣子。”
貓媽媽的一番話讓小花貓明白了:原來鏡子裏的貓就是自己啊!按媽媽的話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一麵鏡子,以後不管和誰玩,都要對人家態度好,要不,人家怎麼會喜歡我呢?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臉,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臉。我們以怎樣的麵孔迎接別人,別人就會以怎樣的麵容迎接我們。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待我們,就要怎麼對待別人。我們要別人對我們有禮貌,我們先要對別人有禮貌;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先尊重別人;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援助,就要有援助別人的習慣。這個道理就像播種和收獲一樣,種下了什麼,將會收獲什麼。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利益”是個很敏感的詞語。當你覺得別人占了你的便宜的時候,不要生氣,先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占過別人的便宜。這樣,或許就能接受這一丁點的不公平了。對方呢,也會感受到你的態度,遇到類似事情,也會變得寬容大度起來。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糧食不充裕的時代。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這一桶粥的量正好夠每個人都吃飽,可實際中,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輪流來當分粥的人,一周下來,每個人隻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是飽的,而且是撐著了的。後來他們又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推選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但是,即使這個人很努力地去分,大家還是覺得他有私心。最後,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還是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避免剩下最少的,讓大家都吃到一樣多的,每個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大家也能理解,因為勺子畢竟不是天平秤啊!很快地,大家就開心起來了。
無論是麵部表情,還是碗裏的粥,其實都是現實生活的縮影。我們處理這些事情的態度,表明的是我們自己的心理認識,隻有認識到自己怎麼做別人就會怎麼做,我們才能真正地用心控製自己,想辦法給別人帶去快樂,也能獲得自己期待的快樂。
忠告3 嘴巴是我們的明天
我們習慣用“他這人有口無心”來為那些因為口無遮攔而傷人的人開脫。其實,這麼做倒慣出了這些人在說話上的壞習慣,無意中傷了很多人的心,同時也傷害了自己。一定要記得,我們的嘴巴是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