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實幹篇 3.邊軍屯田,民生繁興——積累是戰鬥力的保障
武則天施政時期,不僅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麵,做了很多努力,而且還在邊疆地區大規模組織屯田。當時的屯田製還處於發展時期,主要是在邊疆地區建置的軍屯,一般是建置在民族矛盾比較激化、軍糧運輸比較困難的地區,並有專人掌管。那麼,武則天任用哪些人來發展屯田製呢?成效如何呢?
屯田製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由曹操建立。國家強製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征收一定數額田租。它源於西漢,至曹魏時期形成一套完整的製度。
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建安元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附近進行屯田。據說當年屯田收獲穀物百萬斛,緩解了社會矛盾。
武則天施政時期,不僅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麵,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她給予了堅決的抵禦和反擊。由於邊疆地區地處偏遠,民族矛盾比較激化,糧食運勢比較困難,因此,便效仿曹魏的做法開始在邊疆地區建置軍屯,並有專人掌管。
屯田郎中、員外郎,掌管天下屯田的政令、凡是軍州、邊防鎮守轉運不不方便的,都要設屯田,以滿足軍糧所需。
這一時期,婁師德在組織兵士屯田中成績斐然。他是鄭州人,年及弱冠就舉進士及第,授任江都尉,上元初年,遷升監察禦史。
當時吐蕃屢次進犯邊境,高宗招募勇士抗擊吐蕃,婁師德投筆從戎,隨軍西討。在唐軍打敗後,他收攏散卒,堅守禦敵,屢立戰功,被提拔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司馬,並知營田事。
天授元年也就是690年,豐州治九原(今內蒙古五原南),與突厥相毗鄰,多是丘陵山地,軍用供給比較困難。武則天便提拔婁師德為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依舊知營田事。於是他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最高指示精神,大力組織兵士屯田,一邊守護,一邊耕種,收效顯著。他們收獲的軍糧不僅自給自足,還有餘糧支援兄弟隊伍。
武則天得知後十分高興,特頒下詔書嘉獎其功。詔書說:“愛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所以朕才把重要的戰略要地交給你防守,給你兵權。你自從受委北部邊陲,總司軍、政、營田,幹得很出色,尤其是供給方麵,不要京師一粒糧食,不勞運費人力,兩軍之兵和北鎮之兵數年賴營田支給,真了不起。我欣悅良深,特寫此信以示慰勞之意。”
由於武則天十分欣賞婁師德的才幹,遂於長壽元年也就是692年,將他從北境召回神都,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之事。第二年,又提拔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在他升任宰相後,武則天仍以“王師外鎮,必籍邊境營田”為由,讓他兼任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北邊河州、蘭州、鄯州、廓州四州檢校營田大使。
河源軍及河州等四州位於今青海、甘肅一帶,與吐蕃相望,在這些邊遠且交通不便的遼闊地帶大搞屯田,不僅可以解決當地軍糧的供給問題,而且也減輕了國家軍費的開支和長途轉運之苦。
婁師德之所以能充任這一地區的營田大使,是因為他具有經營屯田的卓越才幹,同時,也說明武則天對屯田工作的重視。
在屯田中作出傑出貢獻的還有郭元振。
郭元振也是進士及第,最初授通泉縣尉。後來武則天聽聞了他的盛名,便召見他談話,見他對他的談吐和智謀大為欣賞,就授任他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充聘使於吐蕃。回來之後,立即向武則天進言,如果施用離間之計,挑撥吐蕃的君臣關係,我軍就可獲得成功。武則天讚同他的提議,便任命他為主客郎中。
大足元年也就是701年,郭元振遷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在此之前,涼州封界南北不過四百裏,又靠近吐蕃與突厥,他們的騎兵行動迅速,常常是猝不及防。有時候,他們突然來到城下,騷擾後就即刻離去,當地百姓深受其苦。
他上任後,便在南境硤口(今甘肅古浪)設置和戍城,北境磧中設置白亭軍,以控製其要路,於是開拓州境一千五百裏。從此,吐蕃、突厥兵再也不能來城下騷擾了。
他又命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盡其水陸之利”。過去涼州糧食價格昂貴,粟麥每斛 (10鬥)高達數千錢。在李漢通組織兵士屯田之後,他們且耕且守,連年獲得好收成。糧食價格也開始下跌,以至於一匹絹糴要數十斛粟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