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在涼州任職五年,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當地出現了“夷夏畏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的大好局麵,百姓們無不為他歌功頌德。
武則天對邊防屯田製的重視,體現了她身為帝王的深謀遠慮、遠見卓識。有這樣一位開明的君主,那些能臣當然會不遺餘力地效忠於她。在她統治期間,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疆域的遼闊,國家的強盛。
【則天上位術】積累:保障成功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積累是事業成功的保障,因為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正是靠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學習積累,才最終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漢朝的司馬遷,正是靠長期對史學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才寫出了史學巨著《史記》。
###
4.革除時弊,發展生產——進取的同時不忘反省
武則天執政時期,形勢並不是很好。農民受田普遍不足,農戶逃亡,土地兼並問題嚴重。其實,民戶分布不平衡的現象曆來都存在,這種情況對農業生產是很不利的。為了能夠充分發揮人力與地力的作用,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女皇武則天決心革除時弊,采取一些新的措施,那麼她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民戶分布不平衡的現象曆來都有,在戰爭頻繁的地區,百姓死亡、到處流動轉移,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口銳減,對這些人煙稀少的地區,人們當時稱為“寬鄉”;對那些社會環境相對安定、人口密集的地區,人們又稱為“狹鄉”。這種寬鄉或狹鄉,對農業生產都是很不利的。
因為寬鄉地多人少,勞動力不足,可能出現無力墾辟、荒地嚴重的現象;而狹鄉則地少人多,土地又不能滿足人們的耕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封建政權能將“狹鄉”的民戶有組織地遷移到“寬鄉”,就能充分發揮人力與地力的作用,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唐朝初期,關中地區是隋唐兩代都城所在地,人口密集。唐繼續推行均田製,均田製也就是政府根據所掌握的土地數量,授予每口人幾十畝桑田和露田。桑田可以繼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後要收回。可是由於人多地少,農戶受田普遍不足。
貞觀十八年也就是644年,唐太宗巡幸靈口(今陝西臨漳縣),到附近村落問村民受田情況,每丁隻有三十畝,與規定中的每丁受田百畝相差很遠。於是太宗“詔雍州尤少田者,並給複,移之於寬鄉”。
因為人丁受田過少,而農民卻要按受田百畝,來承擔他們的租稅,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太宗下詔免除雍州(今西安一帶)受田少的農民的徭役,同時,還要將這些農民遷移到寬鄉生活。但是,後來這一移民詔令並沒有貫徹實行。
唐高宗執政時期,丁壯受田不足的情況,在人口密集的關中地區依然存在。農民耕地不足,收獲的糧食本來就少,更經受不住天災人禍的打擊。
公元671年,唐高宗與武則天巡幸東都時,讓太子李弘監國,當時關中正好鬧災荒。有一次,皇太子弘發現由於缺糧,很多士兵竟然在吃榆樹皮。於是上疏高宗說:“關輔之地萌庶孔殷,丁壯受田罕能充足。所以水旱之歲,家室未豐。”根據這一情況,為了“正末端本,思有裨助”,他建議請將太子家令寺之地九百餘頃,回授關中平民百姓。當然,這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形勢並沒有好轉。首先是農民受田普遍不足。根據當時彭澤縣的調查,百姓經營的土地一戶不過十畝、五畝,照百畝的法定數額相差很遠。其次是土地兼並嚴重,王公和富豪廣置莊田,橫行霸占、吞並農田,大批農民的耕地淪落為官僚地主的田莊。百姓失去了土地,又交納不起名目繁多的賦稅,隻好走上逃亡的道路。
逃戶問題較嚴重的是關輔、河北、蜀漢三個地區。關輔地區的逃戶問題出現得最早,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較大。但當時的政府一般禁止農民外遷。為了尋求活路的農民便不得不違背有關禁令,私自逃亡,於是便出現了所謂的“逃戶”問題。
武則天耳聞目睹了,太宗時的均田製受到的破壞,土地被大量兼並。她經常向大臣們詢問鄉間的情況,每年地方上派朝集使進京,她都要詳細聽取他們的奏報。她還派出巡撫使出使各地,了解諸州的土地、生產、人口等情況,作為她製定政策的依據。
她根據關中地區人口過於密集,而河南道人口較稀的情況,於天授二年也就是691年七月決定有計劃、有組織地將關中數十萬戶農民遷到河南道,安置在洛、懷等七州之地。以緩解關中人口過密而出現的各種困難。她還特意頒發了《僵鴻、宜、鼎、稷等州》,製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