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女人應學武皇之防身篇 2.臣權製衡,監察有道——主動出擊,防患未然
權力關係利益,大權力關係大利益。武則天是一個善於權謀的人,她深諳平衡術,所以總是采取臣權製衡的方法,時而扶持這派,時而扶持那派,在平衡中求得對權力的穩固控製。
在武則天執政後期,武周帝國的繼承人問題的問題,擺在了所有人的麵前。武周代唐前,皇位繼承人選,僅僅在李氏一家中產生。然而現在,皇位繼承人選的範圍就擴大到了李、武兩家特殊的貴族:武承嗣、武三思、李旦等都試圖成為皇位的繼承人。
大臣中也逐漸形成了兩派:一派是以武氏子弟為核心,他們的宗旨就是立武姓子弟為武則天的繼承人;另一派是李派大臣,他們既忠於唐室又忠於武則天,他們之所以會有這種雙重態度,是因為他們既承認武周代唐的合法性,又堅持武周必須複唐的原則性前提,也就是堅持要求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
李氏和武氏各有一個實力集團,與在位的武則天構成三方格局。作為皇帝的武則天,一方麵得麵對唐初延留下來的,幾大政治勢力插手皇位繼承人的現實,另一方麵她也在利用甚至導引這種現實,為己所用,維護自己的政權穩定。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武則天扶持武氏淩駕於李氏之上。畢竟,帝國的皇帝是姓武的,大部分實際掌權的官員也是武氏門下客,許多忠於李氏的大臣被武則天剪除,甚至皇儲李旦也改姓武氏了。
由於稱帝後的武則天,有意把皇位傳給武家,來延續她的武周王朝。所以,她並沒有立即確定太子的人選,隻是給了李旦一個皇嗣的封號,這使武承嗣等人因此而躍躍欲試。雖然武氏子弟的才能沒有過人之處,但武則天也都對他們屢屢委以重任。她曾公開表示:宰相的班子裏必須留出一個席位給武氏宗親或她的娘家人。
在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時,武則天也常委任武氏子弟為統帥前去討伐。萬歲通天元年也就是696年,營州契丹起兵反周。武則天任命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率兵前去平息營州事變。其實,到了營州,武三思根本不冒戰陣的危險,隻是留在後方。一旦戰爭取得了勝利,他最為全軍的最高指揮官,就可以坐享勝利果實。這是提高武氏家族威望的最穩妥的方法。
然而,事實卻讓武則天很失望,由於周軍普遍的輕敵情緒,被契丹軍誘敵深入,結果慘遭失敗。慘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武周王朝立即著手準備軍事報複。武則天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調動兵馬,但負責新戰役準備及指揮工作的,仍然是一位武派人物,他就是河內王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
武懿宗是武士彠三兄武士逸的孫子,身材矮小,麵目可憎,無論多麼尊貴的頭銜,在他身上都顯不出相應的威風來。
有一天,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剛七歲的楚王李隆基,入朝拜見武則天,路上正好遇到了武懿宗。武懿宗故意無禮,七歲的李隆基大聲申斥他說:“這是我家朝堂,你為何如此無禮?” 武懿宗在眾目睽睽之下,竟被一個孩子申斥得無話可答,隻能匆匆退在一旁。武則天知道後,對李隆基十分讚賞,親自召見他,並賜給他很多東西。
像這樣一個毫無威儀,連一個孩子都對付不了的“王爺”,武則天又能指望他幹出些什麼來呢?不過,她派了一個有能力的副手,任命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道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領兵20萬擊契丹。
膽小如鼠的武懿宗隻得勉強地上路。當軍隊好不容易到了趙州之後,身為20萬大軍的統帥他,聽說契丹將領駱務整帶著幾千名騎兵快到冀州了,居然怕得要逃命。有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勸他說:“契丹人沒有輜重,隻靠搶東西來維持軍隊生計。如果我方先行拒守,契丹人缺少糧食,自然會退走,這時再出軍追擊,必獲大勝。”
可是,武懿宗連派些小股隊伍出戰的勇氣都沒有,主動撤到相州。這還不算,為了快速逃跑,他還把大量糧食武器拋棄,這些東西當然都落入契丹人手中。致使趙州百姓因為他的懦弱無能而生靈塗炭。
雖然他們都是無功而返,但仍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可見,武則天重用諸武絕非是因為他們才能相當,而是看著諸武對她的忠心不貳,利用他們來監督牽製文武百官。
政治上的權威要靠時間來樹立,一個家族占據皇權的時間越長,便越具權威性,越具合法性。武周代替李唐,長達數十年,足以使李氏的絕對權威受到削弱,而武氏的特殊地位逐漸為貴族乃至全國老百姓承認。但是李氏也在暗暗積蓄力量,力圖恢複獨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