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哲保身:為人處世最需中庸哲學
千百年來,中庸之道被奉為經典的處世哲學傳承至今。其經典之處在於給人們指出了一條最重要的原則:安全第一。的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保全自己才能有發展。要想保住自己,做事就要講究分寸,進退有度,不能強出風頭,不能偏激。如果鋒芒太盛,隻會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徒增“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哀。為人處世一定要恪守中庸之道,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做人要有“度”,做事要一流
一個人如何安身處世,自古以來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做人要聰明,做事要取巧;有人說,做人要糊塗,做事要精明;有人說,做人要低調,做事要高調;還有人說,做人要老實,做事要認真。這些說法都沒錯,但最適合國人的則莫過於“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了。
做人中庸就是指我們要不偏不倚、不偏激,恰到好處而非過猶不及。與人交往時要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容忍別人的不足,要有海涵別人的胸懷和氣度。中庸是儒家做人的最高行為準則,也就是哲學上講的那個“度”。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做不到中庸的人很難被別人接納。關於做事要一流,古代先賢也多有論述。古人說“取乎於上得乎於中,取乎於中得乎於下”,就是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確立高目標,朝著第一去努力,要做就做到最好。
要想做好事,必須會做人。人做好了,才能做事;而事情做好了,做人水平就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周平畢業於某名牌藝術院校,畢業後就職於一家廣告策劃公司。由於專業素質較強,他主持策劃、拍攝的幾個廣告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一些中小企業也常常慕名來請他幫忙做宣傳廣告。這樣,沒過多久,周平就從一個菜鳥成長為老總的得力幹將。雖然事業上取得了成功,他在為人方麵卻沒能隨之進步。在他眼裏,公司裏除他之外都是一些無能之輩,不是說這個辦事效率低下,就是罵那個沒有創意,整天一副揚揚得意、高高在上的樣子,就連公司老總他也不放在眼裏。正因如此,他到如今還是一般職員。領導考慮到他的資曆和能力,幾次想提拔他為部門主管,可一到考核時,同事們都說他不好相處,並表示不願到他所負責的部門做事。而中層領導們一談到他,也總是無可奈何地搖頭說:“他就是太不會做人,個性太強了。”
像周平這樣具有很強個人能力的年輕人,如果能好好控製一下自己的個性,講一點做人之道,一定是大有前途的。他的例子提醒我們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說話辦事不越雷池半步。成大事者必須具備和諧的人際關係,相信每個人都喜歡謙謙君子,而不是一個大放厥詞的“憤青”。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要想被不同的人接納或是包容不同的人,那麼唯有遵循中庸之道方可做到。中庸之道有時還可能是保命之道。當身處不利情境或者危險中,保持中庸便較容易脫離困境,而且還可能重新占據主動。想想楊修、嵇康,無一不是人傑,卻都未能善終,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中庸之道,不知道該退時先退一步,最終才白白喪命。倘若他們早些醒悟,再低調中和些,或許曆史上將多兩位大有作為之人。
中庸不等於平庸,做人可以中庸,做事不能平庸,要以一流為目標。孔子提倡“事思敬”,即要敬業;荀子提倡要“心不使焉”,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即要專心致誌;莊子提倡要“不徐有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即要花心思、用心鑽研。方法雖各有千秋,歸根結底,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做人與做事不可分離,中庸與一流也並不矛盾,都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生存之道。二者隻得其一必不能成事,隻有“雙劍合璧”,才能獨霸天下。在傳統逐漸衰落的今天,在普遍缺乏信仰的現代,我們不妨重拾先人經典,分享他們充滿智慧的話語,為今人的行事為人找到方向。
心甘情願當配角
人生舞台上每天都上演著由我們自己出演的戲劇,生旦淨末醜,輪流登場,有人做主角,就得有人做配角,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適度隱藏自己的光芒,適時把機會讓給別人。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想當主角,當配角是比當主角更難做出的選擇,但紅花還需綠葉襯,隻有主角沒有配角的戲是無法唱下去的,甘當配角也是一種境界。任何電影評獎都既有最佳主角獎,也有最佳配角獎,而且,配角演得好,往往比主角更出色。表麵上看,配角確實不如主角風光,永遠為主角的光芒所籠罩,但實際上,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失去的便已成為虛無,得到的才實實在在。
一家公司銷售部有四名業務員,他們的工作表現和業績都不錯,各自水平比較接近。公司為了加強管理,決定從他們四個人中挑選一位最優秀的作為銷售經理。由於四人實力相當,又都極力自薦,總經理難以取舍,於是決定出一道特殊的考題來考驗他們四個人。總經理將四個人帶到一堵牆麵前,這堵牆高三米,僅憑一人是無法翻越的。總經理將四人分成兩組,兩個人一組,比賽規則就是先翻過牆的那組優勝,然後再對勝出的兩人進行最後的選拔。一聲令下,兩組四人都迅速來到牆下。第一組的甲乙兩個人發生了爭論,原來是因為甲讓身材高大的乙先做人梯,等他翻上去以後再拉乙上去。可乙顯然對這個提議頗為不滿:“什麼?讓我當梯子?不行!誰能保證你上去後會伸手拉我呢?為什麼不你先當梯子,我上去後拉你呢?”甲乙兩人就這樣僵持著。誰先當人梯也困擾著第二組的丙和丁,然而很快,丙迅速做出了決定:“快,你踩著我的肩膀爬上牆頭,然後再拉我上去。”
“這……”
“還猶豫什麼?快上!”於是,丁踩著丙的肩膀迅速爬上了牆頭,然後伸手把他拉了上去,接著兩人一起跳到對麵的墊子上。毫無疑問,銷售經理的人選非丙莫屬了。
第一組的兩個人都不想當配角,結果卻雙雙落敗。其實,他們並不是不夠優秀,隻不過他們隻知主角的風光無限而忽略了主角的高處不勝寒。其實,做不了喬丹可以先做皮蓬,周星馳也演過宋兵甲,大明星都跑過龍套……主角都是從配角走過來的。
新手當配角,並非凡事躲避退讓,而是要把握機會充實、磨煉自我,學習相關的知識和處事技巧,而且,處於配角地位的人,更容易獲得別人的支持,因為人們普遍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這樣,身為配角的我們無形之中就具備了硬件和軟件雙重條件,能夠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同樣,職場的老鳥們更要學會甘當配角,以退為進。退一步,就能讓新人得到應有的鍛煉,可以讓自己休養生息、蓄勢待發,為將來的一飛衝天積攢力量,同時也將贏得別人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