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借力法則:平日積攢人情,緊要關頭才有“力”可借(2 / 3)

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的發家史中,處處可以看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胡雪岩出身貧寒,發跡前不過是信和錢莊一個小小的學徒。

有一年中秋,胡雪岩奉老板之命去討債,討回了原以為是死賬的五百兩銀子。就在這不久前,胡雪岩在茶樓裏結交了一位叫王有齡的文人。王有齡有才幹、有誌向,是個能做實事的人。他想踏入仕途,實現抱負。可在當時的官場,沒錢做敲門磚是進不去的。王有齡雖然有些門路,卻沒有錢上下疏通關係,還是一籌莫展。胡雪岩知道後,主動將他剛收到的五百兩債銀拿出來,送給了王有齡,他說:“我願傾家蕩產,助你一臂之力。”由於當時他們相識時間不長,彼此還沒有深交,這樣舉動讓王有齡感激涕零,他信誓旦旦地說:“我若富貴了,絕不會忘記胡兄!”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胡雪岩的做法是正確的,王有齡日後對胡雪岩的報答是胡雪岩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那五百兩銀子是屬於信和錢莊的,隻不過暫時在胡雪岩這裏保管,但因為是一筆死賬,胡雪岩可以靈活支配。當他判斷出王有齡已走投無路,值得一幫,而且自己確實也能幫時,就冒著一定的風險,果斷將銀子借給了王有齡,這是雪中送炭的典型。

我們做人當學胡雪岩,救人於危難之時。或許一生也不會有救人性命的機會,但事有大小,總要讓自己的付出有所值才行,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朋友、同事之間難免有求你的時候,如果你眉毛胡子一把抓,大忙小忙通通幫,不僅自己疲憊不堪,也不會收到好效果;別人非但不會感激你,還可能笑你傻。

雪中送炭給人的幫助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幫助。患難見真情,患難出真交。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你要盡力去幫忙。人們都會記住在困難時幫過自己的人。相反,那些大忙幫不了,小忙懶得幫的人隻會從記憶中消失。

年輕人血氣方剛、義氣心重,在幫助別人時往往欠考慮。其實,拉人一把要看準時機。雪中送炭更能體現出一個人品德的高尚,更讓人感動,讓人銘記在心。正因為這份感動與記憶,有時雪中送炭會讓你意想不到地名利雙收。

冷廟燒香,救落難英雄

人們平時有事喜歡燒個香、拜個佛,一般人都認為,既然要燒香拜佛就要去大寺大廟,要麼就去人多的廟。因為大家覺得香火旺的廟裏,神仙一定靈驗,有事所求,一定會照應自己。其實也未必,大廟裏香客太多,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燒多少香都顯不出你有什麼特別的誠意。所以神仙對你也不會有特別的好感,對你隻以眾生相待,不會特別照顧。

如果真要燒香,不如找些平常沒人去的冷廟。不管冷廟熱廟,坐的都是神仙,要保佑都能保佑你。冷廟平時門庭冷落,其中神仙無人禮敬,如果你很虔誠地去燒香,神仙對你當然特別照顧。同樣燒一炷香,冷廟的神仙卻當做是天大的人情,日後有事求它,它自然特別照應。

其實廟有冷熱之分,人又何嚐不是?有些人平時隻圍著有錢、有權、有勢的大人物轉,對其他人則不冷不熱,有事了才想起求別人,又是送禮、又是送錢,顯得分外熱情,但“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效果常常並不理想。大人物身旁不缺討好獻媚的人,有事求他們也未必有用;小人物又沒交情,求了也沒用。

其實,小人物裏也不乏英雄,英雄落難是常有的事,這也是對身邊人際關係的考驗。遠離而去的人可能從此成為路人;同情、幫助他渡過難關的人,他可能銘記一輩子。所謂,莫逆之交、患難朋友就是這樣產生的,這時形成的感情是最有價值、最令人珍視的。

有一個機械製造廠的業務員去拜訪一家老客戶的采購主任,公司的前台接待員告訴他:“他下台了,已經不是主任了。”原來這位主任資格老,性格狂傲,把總經理罵了一頓,就被停了職。

這位小夥子不幹見風使舵的事,他覺得要是現在不去以後見麵就尷尬了。他問明了前主任的辦公室位置之後,決定還是帶著準備好的禮品前去拜訪。

那位前主任正在辦公室無所事事。這位小夥子的到來很讓他驚訝,他愛理不理,直接說以後別找他了,他已經不是主任了,有事將來可以去找新主任。這位小夥子把禮品拿出來說:“新主任我以後會去拜訪,不過這並不妨礙我拜訪您啊。您是我們公司的老朋友了,我就是來拜訪公司的老朋友的呀。”這位主任很意外,語氣也客氣了些。小夥子又說了些鼓勵的話,幫老主任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公司不過是暫時懲罰一下他而已,肯定還是要複職的。因為他在這個職位上多年了,無論能力還是經驗,全公司無人能及,眼前的困難隻是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