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借力法則:平日積攢人情,緊要關頭才有“力”可借(1 / 3)

第十二章 借力法則:平日積攢人情,緊要關頭才有“力”可借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利用他人的力量則是無限的。如果善於利用外力,往往能更快地成功,處世時,不妨適時地幫朋友一把,當做一筆人際投資;結交不同的朋友,擴大自己的人際圈子。多了這些力量的幫助,我們便如虎添翼,將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直上雲霄。

助人發財,自己沾光

天下的財富是無盡的,某個人或組織無法獨享,必定要與天下人共享。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的錢賺不到或隻能賺到一部分,無法使利益最大化。這個時候,不妨幫別人賺到這筆錢,或是助一臂之力,或是提供一個信息。隻要對方獲利了,一定不會忘記你,這樣你就能獲得原本無法得到的好處或是獲得超過預期的收入。助人發財,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從中沾光總強過一無所獲。

年輕人初入社會,無論從財富還是能力上都不足以憑自己的力量與別人合作賺錢或是提供信息。最好還是先在職場中鍛煉自己的能力,等到時機成熟再圖發展,即先助公司發財,賺取自己的薪水才是最佳選擇。

比爾·蓋茨曾說:“隻有能為公司賺錢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人。”

每個公司無論大小,都是用老板或股東們的血汗錢建立起來的,追求利潤是他們最大的目的。今天的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公司的生存和發展也越來越困難,如果你不能為老板賺錢,即使你再聽話,俯首聽命,也照樣會被淘汰。沒有哪家公司允許那些不能帶來價值的人存在。

誰為公司賺得多,誰的工資就領得多;為公司賺得少,就可能麵臨裁員、減薪的命運。《聖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人要去外國,他把仆人們叫來並將他的財產交給他們。按照各人的情況,給他們不同數額的銀幣,第一個給了五千,第二個給了兩千,第三個給了一千。

過了許久,主人回來了,和他們算賬。第一個人說:“主人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幣,我用它們又賺了五千,一共一萬銀幣。”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第二個人接著說:“主人啊,你交給我兩千銀幣,請看,我用它們又賺了兩千,一共四千銀幣。”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第三個人則說:“主人啊,我知道你的心事,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所以把你的一千銀幣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原原本本地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幣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回來的時候,也可以連本帶利收回。來人啊,奪過他這一千來,然後把這無用的仆人丟到外麵去。”

三個仆人因賺錢能力的不同而命運各異,最能帶來利益的將受到最好的禮遇,不能帶來利益的隻能被掃地出門。職場上也是如此,不管你是能力強的員工還是最不聽話的員工,隻要是能為公司賺錢的就是好員工。

作為員工,需要明白的是,如果沒有企業的快速增長和高額利潤,我們不可能獲取豐厚的薪水,為公司賺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你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有所發展,並擁有一份可觀的薪水,就必須牢記,為公司賺錢才是最重要的。隻有公司賺了錢,我們才有可能賺回更多的工資。要具備這樣的意識:你為老板賺錢的同時也在幫自己賺錢。

真正聰明的人才是善於為別人的財富做嫁衣的,他們不會有“紅眼病”和“近視眼”,因為他們知道,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一定有所收獲,要麼是直接分一杯羹,要麼擴展了人脈、鍛煉了能力,為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總之,隻要你足夠聰明的話,一定會沾光的。

看準時機,拉人一把

助人為樂是有講究的,有的人隻是舉手之勞,卻贏得別人一生的感恩戴德;有的人傾家蕩產相助,卻隻能換來一句“謝謝”而已。同是幫人,結果怎麼會差這麼多呢?關鍵就在於時機的掌握上。

幫人的時機也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忙可幫可不幫。如果不是很緊急的事,或此事不是非你不可,還有其他候選人可以求助,這種忙一般情況下除非人家執意求助於你,否則還是不出手為好。幫了吧,不是什麼大忙,顯不出你的實力,又不用付出很大的代價,對方享受得也心安理得。這種忙幫了就屬於費力討了個小好。而要是對方碰到性命攸關的難事,而且隻有你能幫他,這種忙就非幫不可了。當然,你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能力所及的,自然要出手相助;超出能力範圍的,如果將來能有對等的回報,也值得一拚,受你恩惠的人必會感激得一塌糊塗。這就是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