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9 公子有義援邯鄲(下)(2 / 3)

邯鄲保衛戰,趙國軍民以血肉之軀,在秦軍的鐵蹄下堅守孤城一年有餘,讓十幾萬秦軍 曝屍城下,一雪長平之恥!? 邯鄲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是尊嚴的力量、意誌的力量,更是團結的力量、正義的力量!? 邯鄲一戰也算是一次公子的聚會,除了已經去世的孟嚐君以外,另外三位“戰國四公子” 悉數到場。可以說,三國能夠“合縱”取得勝利,三位有情有義的公子功不可沒。? 人生聚散終有時,當趙國的硝煙散盡,並肩作戰的三公子告別戰場,回到自己的生活, 走出不同的人生軌跡。這其中,為拯救邯鄲立下首功的平原君趙勝,婉拒趙孝成王的封賞, 於公元前 251 年去世,其子孫隨趙國一起為秦國所滅。? 秦軍的慘敗,令邯鄲軍民歡欣鼓舞,更讓秦昭王大為光火。在秦國,有兩個人將成為這 次失敗的替罪羊。?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站在一旁看笑話的白起。? 邯鄲慘敗後,白起果然興奮異常,逢人便將早就準備好的台詞隨口而出:“大王昏聵, 當初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吃大虧了吧?活該!”? 白起的譏諷,讓秦昭王更加怒火中燒,將他免為士兵,趕出鹹陽。白起怏怏不樂地上路 了,準備按命令去陰密待著。? 白起一走,範雎就開始琢磨了:邯鄲敗得太慘,如果不讓秦王把氣撒完,豈不是輪到我 要遭殃?當初我也是反對出兵邯鄲的!? 於是,範雎在秦昭王麵前進讒言,詆毀白起“有謀反之心”。秦昭王知道白起的軍事才 能不是吹的,為了剪除後患,秦昭王派人帶著一把寶劍追上白起,令他自裁。? 白起雙手戰抖著,拿起秦王送來的寶劍,仰天問道:“我有何罪於天?落得如此地步!” 上天無言,風聲四起,凜冽的寒風呼呼作響,白起似乎聽懂了風的語言,那是長平 40 萬無 辜生命的哀號。? 白起垂頭立在風中,許久方才抬起頭來,自語道:“長平40 萬生靈慘遭塗炭,豈非我之 罪?死有餘辜,何必問諸天,自取其辱耳!”? 言畢,一代戰神白起揮劍自剄,轟然倒下,隻有凜冽的寒風依然。? 白起死了,秦昭王要“秋後算賬”的,還有反對倉促出兵的範雎,這確實出乎我們的意 料。? 按理說,範雎是“遠交近攻”策略的首創者,邯鄲慘敗,更加證明了範雎策略的正確性, 秦昭王為什麼要對範雎痛下殺手呢?? 其實,秦昭王一開始並沒打算對範雎“秋後算賬”。? 按秦國當時的法律,如果舉薦的人不勝任甚至犯罪的話,舉薦者是要承擔同等罪名而受 到懲治的。前麵說邯鄲保衛戰時提到過,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降。鄭安平就是由範雎舉薦, 率軍去前線支援的!? 鄭安平叛國,範雎理應“連坐”,按秦國的法律是要被夷三族。但是,秦昭王放出話來: “誰敢再提鄭安平的事,就替鄭安平背黑鍋!”這是明擺著的保護範雎。? 公元前 255 年,範雎舉薦的另一個人也犯事了:河東太守王稽裏通外國,被斬首示眾! 根據雲夢秦簡《編年記》的記載:“王稽、張祿死。”這個記載說明,秦昭王此次並沒有放範 雎一馬,而是將他與王稽一起治罪,並不是像《史記》記載的那樣,範雎在蔡澤的規勸下全 身而退、得以善終。? 鄭安平投降與王稽犯事僅隔兩三年,秦昭王的態度為什麼變化得如此迅速,從保護範雎 一下子轉變到要置他於死地呢?? 可以推測,範雎在邯鄲慘敗後,出於對秦國的赤膽忠心,會更加賣力地推銷自己的“遠 交近攻”,讓秦國不再走彎路。要想使自己的策略具有說服力,除了正麵的經驗外,反麵的 教訓也必不可少,邯鄲慘敗當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反麵典型。? 129? ?

範雎言必稱邯鄲,反複通過這次慘敗來說明“遠交近攻”的正確性、循序漸進的必要性, 這深深刺痛了秦昭王的神經。? 秦昭王算是知錯能改的了,但你範雎也不能總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普通人把糗事都看 做是隱私,更何況高高在上的秦昭王!範雎老這麼揭人家傷疤,搞得堂堂一國之君顏麵盡失, 這君王還怎麼做?? 曆史雄辯地證明:如果你讓領導下不來台,那你就得下台!? 特別是讓掌握生殺大權秦昭王下不來台,範雎隻有死路一條!? 邯鄲保衛戰雖然是中原諸侯“合縱”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但是我們不應盲目樂觀,認 為秦國被徹底打趴下了。邯鄲的勝利隻是偶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國是當時第一等軍事 強國的事實。? 第一,三國聯軍戰勝秦軍純屬偶然。? 秦軍經野王、上黨、長平之戰,損失較大、軍隊疲憊,雖經過一年多的休整,但補充的 新兵尚未得到充分的訓練。? 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貿然出兵,勞師以遠襲擊邯鄲,遭遇到了邯鄲軍民的頑強抵抗。 秦軍圍困邯鄲一年有餘,一方麵造成邯鄲軍民“炊骨易子而食”,另一方麵也使得自己的軍 隊更加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秦軍決策失誤,加上士兵疲憊,給前來支援的魏、楚聯軍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出現了 秦軍在三國聯軍的攻擊下全麵潰散的局麵。? 但是,如果秦軍嚴格按照“遠交近攻”的策略,在函穀關和黃河以東穩步推進的話,是 沒有任何機會給諸侯聯軍利用的。? 第二,秦軍精華尚存,擁有極強的再生能力。? 秦國打長平是 60 萬大軍,這還不是全部兵力,以損失十幾萬軍隊的代價取得完勝後, 秦軍回國休整、補充兵員,軍隊規模恢複到了 60 萬以上。秦軍出兵邯鄲,前前後後加起來 是 45 萬,這說明國內應該還有 15 萬以上的軍隊。經邯鄲一戰,秦軍損失 30 萬左右,剩餘 15 萬也回到國內休整。? 這樣算起來,即使秦國經長平之戰補充兵員後,隻有 60 萬軍隊,現在至少還有 30 萬軍 隊。由於秦國占據著物產豐富、民風彪悍的漢中、巴蜀、巫、黔中等地區,關西平原也從未 遭受戰火洗禮,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於中原各國,有充足的財力保障,因此軍隊的再生能力 非常強。? 第三,邯鄲的勝利並不代表中原諸國國力的提升。? 打不打邯鄲,中原各國的軍隊還是那麼一點人,就那麼一點實力,而且中原飽經戰亂, 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特別是相對強盛的趙國被徹底打殘,已經無力與秦國抗衡,實際上形成 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麵。? 三晉在短時間內都不可能完全治愈長平、邯鄲兩大戰役的創傷,依然受到秦國的軍事威 脅。? 總之,邯鄲保衛戰雖然遲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曆史的車輪始終在滾滾向前,秦 國這輛“推土機”依然在轟轟作響,繼續著一統天下的征程。? 公元前 256 年,稍事休整的秦軍再度東出函穀關,一舉攻占韓國的陽城、負黍,消滅 4 萬韓國軍隊。? 秦國在函穀關東部的軍事行動,引起了周天子的不安。周赧王誤判形勢,認為秦國經邯 鄲保衛戰後已經不堪一擊,便以周朝區區 5000 兵馬,號召天下諸侯出兵攻秦。? 周天子的想法是:從伊闕天險出擊,截斷秦國與陽城之間的聯係。但是,周赧王的號令 隻招來楚、燕兩國頗具象征意義的幾萬兵馬,其他諸侯國並沒有被邯鄲保衛戰的勝利衝昏頭 腦。在他們的心中,長平之戰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因此沒有人願意跟著瞎起哄。周天子帶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