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嚐試投資:傳統的銀行儲蓄方式盡管比較適合“月光族”積累儲蓄,但缺點是收益相對較低,因此建議張小姐可適度嚐試進行一些投資。張小姐尚年輕,投資策略可以考慮多一點進攻性,建議選擇風險適中的穩健型基金,每月拿出幾百元進行定期定額投資,盡管每期資金較少,但隻要持之以恒,也能積累大財富。
理財小課堂:
“月光族”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每月掙多少,就花多少;往往穿的是名牌,用的是名牌,吃飯下館子,可是銀行賬戶總處於虧空狀態;他們偏好開源,討厭節流,喜愛用花掉的錢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認為花出去的才是錢;他們還常常認為會花錢的人才會掙錢,所以每個月辛苦掙來的“銀子”,到了月末總是會花得精光。這就是“月光族”的真實寫照。
“月光族”表麵上看起來十分風光的生活,實際埋藏著巨大的隱患,他們的資金鏈是處於“斷開”狀態下的。沒有積蓄,所有的收入都消費了,看似瀟灑的生活方式是以犧牲個人風險抵禦能力為代價的。導致的後果是:這些人很有可能因為一次意外(疾病、失業等),而使個人資金流出現嚴重問題,以至於無法抵禦這些不良影響的作用;更不要指望他們能獨立解決個人麵臨的成家立業、贍養老人以及撫養子女的問題了。所以,“月光族”風光表麵背後的本質是一種被動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會把你變成一隻“待宰的羔羊”,當風險來臨的時候你隻能“束手待斃”。
再從心理角度來分析,其實“月光族”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成熟的心態。經過調查,可以發現“月光族”往往跟單身是劃等號的。而已經成家的人,或者已經有男(女)朋友,並且計劃要成家的人往往都不是“月光族”的成員。為什麼會這樣?實際上道理很簡單,你見過結婚後的人花錢大手大腳,每月把賬戶裏的錢都花光光的家庭嗎?很少見吧。因為他們需要養家,養孩子,怎麼能輕易讓自己的家庭暴露在風險之下呢?壓力迫使他們必須有風險意識。而單身的時候,往往“一個人吃飽了全家不餓”,父母暫時不用贍養,也沒有孩子要負擔,掙了多少錢,都用於個人消費了。所以很自然地,就很難控製自己的消費,慢慢成了“月光族”。說得深一些,因為這時候他(她)自己還是個“孩子”,還沒“長大”。
台灣理財專家黃培源先生研究大量致富者後,得出一個結論:一類的有錢人是天生,一類的人是靠創業積累財富,另外有一類的人是靠理財致富的。他認為,誕生富裕之家畢竟是少數,而創業成功的比率也隻有7%,因此,理財得當是大多數致富者的最佳途徑。
“月光族”都是能夠挖到金子的,也有挖金的能力的,但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學會當家理財,是永遠享受不到真正的富裕生活的,也不可能長久地擁有財富。因此,月光族們,要從現在開始下決定,讓財富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