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數學要學好,預習少不了 數學預習兩項注意(1 / 1)

第1章 數學要學好,預習少不了 數學預習兩項注意

預習是接受新知識的重要準備工作。有些同學由於沒有預習的習慣,對老師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就在那傻傻地聽老師講課,老師叫幹什麼就幹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同學雖然能做到預習,但看起書來似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

王林同學在他19歲的時候就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了。在總結自己學習經驗的時候,王林同學曾經談到自己在初中上過的一節數學課,他說:“那一節課才使我真正明白,預習要講究方法。”

原來,在王林考上初中之後,他便認為暑假可以好好輕鬆,所以一天書也沒看。開學之後的一天,數學老師在課上講“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識,老師說:“在上學期,我們已經學過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很大部分情況下是要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進行解答的。”

這兩句話雖然不長,可是老師提到了很多關於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點,而王林一個暑假都沒看書,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也忘記了許多,對有些概念已經模糊不清了,感到茫無頭緒,跟不上老師的速度,聽得非常吃力。

王林還說道:“結果,一步落下,步步都跟不上。那節課直弄得我心煩意亂,毫無效果。如果我假期的時候能夠把一元一次方程的相關知識看一看,那麼就不會聽課這麼吃力了。”

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預習時要讀、思、問、記同步進行。

對數學書的內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難也不必深鑽,隻需順手用筆標記出來,把沒有讀懂的問題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但對牽涉到已學過的知識以及估計老師講不到的小問題,自己一定要搞懂。

第二,如果同學們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那麼從現在就要開始改變,要做到先預習後上課,但也不能一下子全麵鋪開,如果每個知識點都提前預習,這樣會感到時間不夠用,顯得非常緊張,不能達到預習效果。

因此,剛開始預習時,同學們要先選下節新課中的一兩個基礎知識點來預習,這樣自己學起來就不會感到吃力。

第三,預習應在當天作業做完之後再進行。

時間多,就多預習一些內容,鑽得深一點;反之,就少預習一點,鑽得淺一點。千萬不可以每天學習任務還未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

第四,那些數學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聽不懂,課後還需花大量的時間去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擠不出一點時間去預習。

其實,這種學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預習上。學習由預習、上課、整理複習、作業四個環節組成。缺了預習這個環節就會影響下麵環節的順利運轉。所以這些學生必須作好在短期內要多吃點苦的思想準備。在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後,要安排一點時間預習。這樣做雖然會花費一定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減少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麵也就會改變,就再也不需加班加點了。

同學們在進行數學新課的預習時一定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根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新課的知識點多,難度大,同學們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在預習的時候還要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很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預習,其他的知識點隻需一般性的預習即可。

☆知識拓展☆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發明的。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之後很長時間的事情了。大括號“{ }”和中括號“[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的魏治德創造的。

【數學拾趣】 有一堆夾心糖,如果平均分成8份,最後多餘2塊;如果平均分成9份,最後多餘3塊;如果平均分成10份,最後多餘4塊。這堆糖至少有多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