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外界幹擾需消除 克服對老師的偏見(1 / 1)

第五章 外界幹擾需消除 克服對老師的偏見

在老師的心目中,學生可以分為好學生、差學生、聽話的學生和難管教的學生……同樣,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也有個按等級排列的順序:有最喜歡的老師,比較喜歡的老師,沒什麼感覺的老師等等。

對老師的不喜歡絕不是對老師的冒犯,因為人是感情動物,隻要一接觸,就會自然產生好惡之情感。但是有些孩子的情緒太偏激,如果不喜歡某個老師,出於對這個老師的反感或恐懼,一上這個老師的課就開小差,因為他不願意看到這個老師,不願意聽他的聲音。

在學校中,很多的同學為老師而學習。如果老師對他們好,他們就信心百倍、熱情倍增、廢寢忘食、加班加點。同學崇拜老師,把老師當作保護神,所以對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言聽計從。

當然,老師也會喜歡這種學生,但老師仍然要嚴格要求這些學生,所以當他們出現不良行為之後,老師也會批評他們。比如,如果因為不用功而沒考好,老師必然會批評。這時如果你是為了老師,就會受不了,覺得過去的努力都成了泡影,老師不再喜歡我了。

為了老師而學習的同學往往把老師對自己的態度看得極為重要。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姿勢,都能讓他想半天,老師是不是對我不好了?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了?這實際上表明了他對老師的依賴,表明了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夠。

其實,這種對老師的依賴性是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學習上要依靠自己,老師講課隻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上課要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另一方麵,我們自己的努力很重要,課前的預習、課後的複習、查閱資料等都要我們親自完成,我們要從依賴老師過渡到依靠我們自己。

當遇到一個不喜歡的老師時,第一任務就是分析一下,究竟是不喜歡他什麼?是穿衣服招你討厭呢?還是行為舉止惹你討厭?或者是他教授的知識惹你厭煩。不喜歡一個人有很多種原因,而且往往因為不喜歡一個人的某一方麵,到不喜歡這個人的各方麵。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不喜歡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因為知識就是知識,一般不會招惹你去討厭它。如果誰說“我就是不喜歡數學”或“我就是不喜歡語文”,那是學習興趣問題。

所以,我們要把老師與老師所講的知識區分開。你是來學習知識的,而老師是傳播知識的。你可以對老師有好惡之感,但對老師傳播的知識不能有好惡之情;你對老師可以有好壞的印象,而對知識則無所謂好壞的印象。老師可以離你而去,而知識則是你的,是儲存在你腦中的財富;老師是短暫的,而你學到的知識是永恒的。你可以不喜歡老師,但不能拒絕學習知識。

把這兩件事都想清楚了,下一步為了更好地學習,就應該想辦法把“不喜歡”變成“喜歡”。最好的辦法就是找老師談話。如果感到不好意思,也可以以寫信的方式進行交談,把自己的想法講給老師聽聽。讓老師有個機會了解你,並把他的想法也告訴你。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主要產生於溝通不當,或缺少溝通。很多時候,隨著溝通的順利進行,矛盾也就解決了。但是,在找老師談之前,你還要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你不喜歡老師的哪一方麵。如果你原來的班主任是女老師,態度和藹,而現在的班主任是個男老師,相對來說顯得有些生硬,那麼你隻能去適應這個男老師,而不能要求他變成女老師。

最後,請記住,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僅僅是一個外在條件,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師的事。

【開心一刻】

一對夫婦下午在家門口撿到一封信,是寄給他們的,打開一看:“今天我請你們看電影,算我們之間認識一周年。”信沒有署名,夫婦感到很奇怪,但是晚上還是拿著信裏麵的兩張電影票去看電影了。等電影結束回到家裏時,發現家中的貴重物品已經被洗劫一空,在桌子上麵有一張紙條:你們知道是誰請你們看電影了吧。

○邊看邊學○ 高爾基(1868—1936年),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