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修班——回頭就是成功 第四課、認清形勢,學會放棄(2 / 3)

夫子我尊敬那些為了大義奉獻生命的人,不過我同樣也鄙視那些視生命為兒戲,去做些毫無意義的犧牲的人。曆史上像泄冶那樣自以為死得重於泰山的人其實並不少。想當年跟管仲一同協助公子糾最終殉職的召忽便是其一。

雖然後人對於召忽的評價多是鞠躬盡瘁,忠誠無比之類的話,不過夫子我卻覺得,他跟泄冶一樣,都是不懂變通,死了白死的那種類型。相反,雖然有人說管仲勸說齊襄公未果乃不辯,幫助公子糾也失敗為不智,後來甚至侍奉自己曾經去射殺的君主是不貞,可我卻認為,這才明事理,懂得順應形勢的智者。

我這可不是倡導大家去做牆頭草。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公子小白得勢之後,顯然是一代明君風範,既然他苦於無人幫自己治理國家,管仲為了百姓的利益考慮,放棄了所謂的忠誠,選擇了大義,這難道不是仁者的表現嗎?所以,這節課我們討論的重點,就是要學會放棄!

如果說前麵我提倡過適可而止的話,那麼這節的內容顯然要比之前更殘酷一些。因為要學會放棄,比懂得適可而止困難得多。畢竟放棄了,等於我們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成為了泡影。於是,盡管前途叵測,可依舊會有很多人在試圖用“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來自我催眠,其實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不想失去已經得到的利益或者讓已經付出的東西變得毫無意義。

之前我也說過,努力一些,成功可能會來得更快。不過,我也提醒過大家,努力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倘若你所做的已經失去了意義,再堅持下去,也隻不過是做更多的無用功而已。一位十分出色的商人,當別人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這這樣四條經驗:“第一條、堅持;第二條、仍然堅持;第三條、繼續堅持……”“第四條肯定還是堅持,對嗎?”別人笑道。“不,第四條是放棄!”商人嚴肅地說,“如果之前堅持了那麼久都看不到希望,我為什麼還要浪費精力在上麵呢?要知道,成功並不是獨木橋。”

有這樣一個寓言,說兩位農夫因為某種原因失去了土地,為了維持生計,他們便聚在一起想辦法。一個有幾分經營頭腦,想去當小販,可惜沒有本錢;另一個學過一點醫術,想去做醫生,但是沒有行醫資格。眼看冬天就要到了,最後一人提議學習《賣炭翁》裏的那個老頭,進山砍柴燒炭來賣。這可是無本生意,賺一筆是一筆。

打定主意,二人準備好了斧子,背上大筐進山砍柴。走了幾天,二人突然在路上發現了一大片野生棉花。他們欣喜萬分,因為棉花的價格遠遠高於木炭。於是兩人放棄了砍柴,各背了一大筐棉花喜滋滋地往回趕。或許是上帝嫉妒他們得了棉花不繳稅,兩個樵夫剛往回走了十多裏,突然天降大雨,兩筐棉花全被打濕,分量也增加了N倍。樵夫甲覺得,這麼重的棉花,恐怕還沒背到家裏就累個半死了。何況即便背了回去,被水打過的棉花成色也不好了,所以幹脆把棉花扔掉,決定返回山裏繼續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