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壓力社交的關鍵在於“說” 把別人放在心上,少說“我”,多說“你”
說話時,把“我的”變為“我們的”,可以巧妙拉近雙方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使你同別人的友誼進一步地加深。
說話好像駕駛汽車,應隨時注意交通標誌,也就是要隨時注意聽者的態度與反應。如果紅燈已經亮了仍然向前開,闖禍就是必然了。無聊的人是把拳頭往自己臉上打的人,也是“我”字的專用者。
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談論自己的事情,而對於那些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情,眾多的人覺得索然無味,對於你自己有濃厚興趣的事情,不僅常常很難引起別人的興趣,而且還令人覺得好笑。年輕的母親會高興地對人說:“我們的寶寶會叫‘媽媽’了。”她這時的心情是高興的,可是旁人聽了會和她一樣高興嗎?不一定。誰家的孩子不會叫媽媽呢?你可不要為此而大驚小怪,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會叫媽媽才是怪事呢。因此,你看來是充滿了喜悅,別人不一定有同感,這是人之常情。
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求別人也要喜歡,自己沒有把什麼心裏話都告訴好朋友,卻要求別人對自己毫無秘密,全部公開,世界的豐富多彩就是因為每個人都不同,包括他們的個性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怎麼能要求別人公開隱私呢?即使是好朋友也沒有這個權利。
竭力忘記你自己,不要總是談你個人的事情,人人喜歡談論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麼,在交際上你就可以明白別人的弱點,而盡量去引導別人說他自己的事情,這是使對方高興的最好方法。你以充滿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敘述,你一定會給對方以最佳的印象,並且對方會熱情歡迎你、熱情接待你。
說話時,把“我的”變為“我們的”,可以巧妙拉近雙方距離,使對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話。
假如你在說話中,不管聽者的情緒或反應如何,隻是一個勁兒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麼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假如改變一下,把“我的”改為“我們的”,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失,隻會獲得對方的好感,使你同別人的友誼進一步地加深。
我們經常看到記者這樣采訪:“請問我們這項工作……”或者:“請問我們廠……”經常發現演講者使用“我們是否應該這樣”、“讓我們……”等表達方式。這樣說話能使你覺得跟對方的距離接近,聽來和緩親切。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
比如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拉開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如果改為“我們最好再做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
有一位名人說:“不對別人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於這種人。”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說,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認為很重要。如果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一定會對你產生好感——沒有人會討厭一個喜歡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視甚高,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卻忘了別人也需要這種感覺。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別人的輕視,於是受到大家的疏遠;隻有使別人產生自己很重要的感覺,你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怎樣使對方產生重要的感覺呢?禮貌上的尊重是必需的,關鍵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時還可以采用一些讓人產生好感的方法。
關心對方關心的事。他關心自己的利益、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人……你隻要對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現出足夠的關心,他就會把你當成自己人。
欣賞對方欣賞的事。他欣賞自己的成就、欣賞自己的能力、欣賞自己的風度……你隻要對他的成就、能力、風度……表現出你真誠的欣賞,他一定會欣賞你,把你當成難得的知音。
請教對方所擅長的事。自己不懂的問題、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對方求教,這樣既可增長見識,又能得到對方的好感,何樂而不為?
“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這是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的一句名言。你輕視一個人,就不會把他放在心上,對他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你重視一個人,就會關心他的感受,關心他所處的狀況。當他感受到你的輕視或重視後,也會報以同樣的態度,當你想改善和鞏固跟某個人的關係時,把他放在心上,無疑是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