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一視同仁、任人唯賢——任用人才(1 / 2)

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一視同仁、任人唯賢——任用人才

故古者聖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中》)

所以古時的聖王很尊崇賢人而任用能人,不偏黨父兄,不偏護富貴,不愛寵美色。凡是賢人便選拔上來使其處於高位,給他富貴,讓他做官長;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職位,使之貧賤,讓他做奴仆。

墨子的尚賢思想中,最具有價值的就是他主張“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認為無論出身如何,隻要有才能,即使是低賤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也應該任用他們,給他們職位和權力。這種平等思想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生活的時代,貴族政治是主流,盛行的用人製度還是任人唯“貴”、任人唯“親”,爵位世襲。各諸侯國君在選用官員時基本上還是采取這種方法,一些人僅憑著貴族身份或是與當權者的血緣姻親關係,甚至由於"麵貌姣好"就得到國君的任用。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是很難躋身於政治中的。

墨子對這種狀況很不滿。他認為,不少諸侯國之所以政治混亂,就是因為當權者不能做到任賢使能。墨子作為下層民眾的代表,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觀點。,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則,主張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將選才局限於"富貴"、"親戚"的狹小範圍內。而是應該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隻要有才能,就要選用。他還主張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聖王,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選出來,給他們適當的職位和相應的物質待遇。

“任人唯親唯貴”的選才製度,在很大程度上製約了人才的脫穎而出,因而墨子"任人唯賢唯能"的主張不但得到了下層階級的擁護,也得到了一些統治者的認可。

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有說服力,墨子還舉出了很多古代聖王得賢才而治天下的例子:堯把舜從服澤之陽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大治;禹把益從陰方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統一;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計謀得行;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西土大服。

曆史上的秦穆公也是這樣一位“任人唯賢唯能”的開明君主。當時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都很落後,為了改變這種局麵,使秦國強盛起來,秦穆公開始廣招人才,在訪求賢士的過程中,他打破了“非親貴不用”這種陳腐的人才觀,而是不拘一格求人才。

他對百裏奚的任用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百裏奚出身貧賤、經曆坎坷,空有滿腹才華遠大誌向而不遇明主。他到齊國謀職時被拒絕;到周國也不被重用,隻得了個養牛的差使;他被楚國抓去後被當作俘虜看待。秦穆公得知百裏奚的境況後,立即派人用五張羊皮將他換回來,並委以重任。

百裏奚十分感激秦穆公的知遇之恩,積極為秦國獻計出力,而且為秦穆公招來了大批難得的人才,在這些人的輔佐下,秦國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