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高之以爵、厚之以祿——留住人才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尚賢上》)
墨子說:這是因為王公大人治理國家不能做到尊賢使能。在一個國家中,如果賢良之士多,那麼國家的治績就大;如果賢良之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績就小。所以王公大人的急務,將是如何使賢人增多。
墨子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中,極力強調此賢才在國家治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賢士是國家真正的“寶”,君王若能得到賢士的輔佐,得得到多少財富都又意義。有賢才幫助君王施政,國家才能昌盛、政治才能清明、民眾才能富足,因而墨子主張廣召賢才,把使賢才增多作為國家治理的前提。那麼,如何使賢才增多呢?墨子認為,在“唯才是用”的選拔基礎上,還應該留住人才。
隻有留住人才,賢士的才智才能為我所用,如果得到了人才而不能夠長久的留住,那和沒有得到一樣。那麼怎樣才能留住人才呢?我們不妨先看看下麵的例子:
劉備在安居新野小縣,得到了軍師徐庶。曹操得知徐庶是天下難得的人才,如果為劉備所用,自己統一天下的過程將會受到阻礙,因而想把徐庶拉攏過來,增加自己的力量。
於是派人送來徐母的書信,信中說要徐庶做曹操的謀士。徐庶明知是曹操用計,想借他的孝心來要挾他,徐庶是有名的孝子,因而不得不走。劉備得知後傷心大哭,說道:“百善孝為先,我不能阻攔你,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親後,有機會我再向先生請教”。
在徐庶離開時,劉備為他擺酒餞行,又親自為他牽馬,送出很遠,徐庶感動的熱淚盈眶,為報答知遇之恩,徐庶在臨走之前想劉備舉薦了諸葛亮,並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謀。
而徐庶母親得知他投降曹操,自縊而死。徐庶雖然留在了曹營,卻真的沒有為曹操設計獻謀。後世也有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
這個故事可謂耳熟能詳,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拿他的母親做要挾逼他就範。作為孝子的徐庶,人雖然離開了,但心卻留在了劉備這邊。劉備知道徐庶是無法強留的,於是灑脫的放手,用自己的真誠、大度感動了徐庶,因而得到了徐庶“終身不為曹操施一計謀”的承諾,而曹操雖然通過強硬手段迫使徐庶歸降,但得到的卻是“一言不發”的徐庶,對自己的統治並沒有幫助。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劉備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曹操得到的是徐庶的人,而劉備得到的是徐庶的心。
在漫長的曆史畫卷中,求才和留才的記載數不勝數,發展到今天,任何留住人才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仍然是至關重要,人才對於企業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形容都不過分。現在社會上把人才稱為“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當人才成為資源和資本,那麼他們在企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雖然企業都認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廣泛的招攬人才、重視人才,然而人才的高跳槽現象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隨著市場經濟製度的逐漸完善,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更加高效,而作為特殊資源的人才,也允許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合理流動。但對於企業而言,人才的流動就意味著企業的損失,淺層次的損失是表麵現象,人才跳槽後暫時沒有合適的人能接替他的工作,給企業眼下的發展造成影響;而從長遠來看,人才在離開公司之後,也把一些無形的資源帶走了,比如說公司某個項目的研發材料之類的。所以,很多企業為了當前的利益和長久的發展,都把如何留住人才放在了人才管理的首位。
人的心理有各種層次的需求,作為企業員工也不例外。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五個方麵,分別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著五種需求是逐漸上升的,人隻有在實現了自身的生存和安全需求之後,才具有了生活和事業的基本條件;而社交和被尊重,屬於較高層次的情感需求;在前麵四個需求都滿足的情況下,人會產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表現在事業上,就是為企業創造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