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令行禁止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網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尚同上》)
所以墨子說:"古時聖王製定五種刑法,確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紀(絲頭的總束)、網罟有綱一樣,是用來收緊那些不與上麵意見一致的老百姓的。"
墨子認為,聖人治理天下,需要有製定一些法度作為施政的依托,就像絲線要有一個總束,網罟要有綱領一樣,君主治理天下也是一樣的道理。墨子認為,不依靠法則而能把事情做好,是從來沒有的事。工匠們用矩劃成方形,用圓規劃圓形,用繩墨劃成直線,用懸錘定好偏正,按照自己行業的法度工作,才能建造出房屋。士人做官治理國家,也必須依照法度。
而僅僅有法度是不夠的,還要在施政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貫徹執行,才能起到約束民眾的作用。法度根據施政者的運用而有不同的體現,聖王們善於用刑罰可以治理人民,因而天下穩固;而苗民不善用刑罰,則成為殺戮民眾的工具了。其實並不是法令不好,而是執行的不好,因而墨子主張統治者在施政過程中要做到令行禁止。
實現令行禁止的首要條件就是維護“令”的尊嚴和權威,有“令”就要行,而且不能有所偏頗,這樣才能樹立“令”的威嚴和約束力。
《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孫武去見吳王闔閭,與他談論帶兵打仗之事,說得頭頭是道。吳王心想,紙上談兵不一定有真才實學,因而想考驗一下他的實力,便出了個難題,讓孫武對姬妃宮女訓進行訓練。孫武自信的說沒有問題,但他需要吳王給他權力,就是在訓練的過程中,大家必須聽從他的命令,否則軍法處置,吳王欣然答應。
於是孫武挑選了一百個宮女,並讓吳王寵愛的戀歌妃子擔任隊長。在訓練時,孫武先將列隊操練的要領和軍隊的法令做了講解,但在正式操練時,這些宮女們笑作一團,誰也不聽他的。孫武再次講解了當作要領,而且要求兩個隊長以身作則。但再次訓練時,宮女們還是滿不在乎,那兩個吳王的妃子更是帶頭說笑。
孫武嚴厲地對兩個隊長說道:這裏是訓練場,你們現在是軍人,我的口令就是軍令,你們不按口令操練,而且不聽我的命令,這是藐視軍紀,按軍法應當斬首。於是,讓武士把兩個妃子處死。
訓練場上頓時安靜下來,宮女們誰也不敢出聲,規規矩矩的按孫武的口令進行演練,沒過一會,她們步調動作就整齊劃一,宛然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人。孫武派人請吳王檢閱,吳王失去兩個寵妃但又不能指責孫武,那還有心思看宮女操練,隻是派人告訴孫武:先生的帶兵之道我已領教,由你指揮的軍隊一定紀律嚴明,能打勝仗。
故事之中孫武之所以能夠把宮女訓練的和軍人一樣,就是因為他懂得法度在治軍中的作用,如果在戰場上退縮的士兵不受懲罰,那麼就沒有士兵去奮勇殺敵了,即使是普通的訓練,也因該把它當成正式的戰場對敵。法令需要執行在能也具有作用。
在現代的企業管理責中,也是這樣,一個企業要想穩健的發展,沒有一套完善的體製是不行的,而有了製度不去遵守的危害更甚於沒有建立製度。
在企業公司中,擔任管理職務的中層幹部,也常常遇到孫武這樣的問題,製定出的政策在出推行的時候,往往會觸及到一些人的舊有利益,影響製度的施展法令的推行。觸犯規則的這些人,要麼職位比自己高、要麼有自己開罪不起的背景,而如果給他們開綠燈,就會削弱了製度的威嚴,在以後管理他人時就會進退兩難。
這就需要管理者有孫武的智慧和勇氣,在進行訓練之前先向吳王要這種“特權”,即在訓練過程中所有的人都要聽從自己的命令,即使是吳王的寵妃也不例外,這樣就給自己執行製度設置了一個保障;在具體的實行中,吳王的兩個妃子不能以身作則反而擾亂軍紀,是在軍法上是應該處死的,但她們首先不是真正的軍人、而且身份又比較特殊,在這種情況下,孫武能夠勇敢的維護製度的尊嚴而不惜得罪吳王,這種勇氣是在是令人欽佩。
古語說“慈不掌兵”,作為管理者,就應該做到令行禁止,堅持正確的原則,即使會觸及到某些高層人士的利益,但自己是在推行製度不是為了私利,這樣的話,明智的上司不會過分的加以為難。管理者隻要能客觀公正地執行政策,那麼即使觸犯了某些人的權威,也不會給自己造成多大的影響,畢竟,這個製度本身是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而製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