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是一切製實現的基石,一個組織或者團隊要想長久存在,最重要的維係力就是團隊紀律,而紀律的維係作用是通過嚴格執行來實現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令行禁止。
在現代經濟學上,人們把執行企業的製度表述為“火爐法則”,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把手放在燃燒著的熱爐子上,就會有被燙傷的危險,而在企業中,製度就是“火爐”,任何違反規則的人,都會受到“燙傷”的懲罰。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認識企業中的“熱爐法則”:
一 火爐會燙傷人,這不用通過親身體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常識,因而當人們知道自己有被灼傷的危險時,是不會主動用手去摸爐子的。在企業管理中,領導者也要有這種預防意識,要經常對下屬進行規章製度方麵的教育,讓他們知道違反的後果。犯錯後的處罰是不能彌補損失的,隻有事前預防才是最有效的,雖為“防患於未然”就是這個道理。而令行禁止的根本目的就是約束人們不去違反“令”,而不是在觸犯了製度之後去懲罰。
二 如果我們不小心碰到了火爐,肯定會被灼傷,這也是生活的常識,因而人們在自己被燙傷後會采取一些不久的措施。在企業推行一種製度的時候,一定要堅持這種必然性原則,隻要觸犯單位的規章製度,就一定要進行懲處,這樣才能維護製度的正常實施,如果一個員工違反了組織紀律二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那麼其他員工就會認為,既然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懲罰,那自己何苦要去遵守。因而製度就逐漸的失去了約束力。
另外,當我們碰到火爐時,是立即就被灼傷的,因而管理者在處罰有過錯的下屬時,也應該當機立斷而不是拖泥帶水。如果處理事情的時間太長,就會給員工留下不重視維護製度的印象,也不利於製度在日後的實施,而且,不能達到幫助員工及時改正錯誤的目的。
三 不管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這種懲罰極具公平性。對公平的追求是每個人的天性,製度隻有公平了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擁護。在企業內部推行某種製度時,最為重要的就是公平原則。一種製度的製定,應該是以全體人員為約束對象的,而不是上級一套下級一套,管理者淩駕在製度之上。公平性還體現在它的具體實施上,在公司裏,難免會有人違反規定,就像我們生活中經常有人被火爐燙傷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更能體現一種製度是否公平。因而,作為管理者在處理違反製度的事件時,一定要堅持公平的原則,不能因為犯錯誤的人職位的高低而有所折扣、也不能那個因為違反紀律的人和自己交好或者是上級的親屬而網開一麵,應該做到一視同仁,這樣才能保證製度的可行。
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火爐”,還應該讓員工們知道“火爐”放在哪裏,這樣才能有明確的規章製度讓員工去遵守,而且讓員工知道自己那些事情是可以做的、那些事情是自己不該做的,這樣員工在工作時就會有章可循。
三國時期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就是熱爐法則的一個典型案例。
馬謖是諸葛亮的愛將,諸葛亮在與司馬懿對戰街亭時,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
諸葛亮雖然很賞識他,但知道馬謖做事有失穩重,因而沒有答應他的請求。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說如果自己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隻好同意給他的請求,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要求馬謖隨時回報情況,凡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聽王平的建議,執意在山上紮營,而且沒有按諸葛亮的要求把安營的陣圖送給諸葛亮過目。
司馬懿在派兵進攻街亭時,切斷了馬謖糧食和水的供應,把他困在孤山上最終大敗而歸,而蜀國的軍事重地街亭也因此失守。
麵對馬謖的嚴重失誤,諸葛亮雖然舍不得這員愛將,但還是按照軍法處死了他。
火爐麵前人人平等,誰摸了誰就挨燙,在製度法則麵前也是如此,不管是誰,隻要違反了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諸葛亮不因為馬謖是自己的愛將就網開一麵,保證了懲罰的平等性,這給其他人也敲響了警鍾:軍法是不可違背的。
孫武把“智、信、仁、勇、嚴”作為選將用將的標準,把“令行禁止”看作是治軍的首要前提,在當今的企業中,也應該做到這一點。製定了規章製度一定要嚴格遵守,在實施的過程中要一視同仁、堅持平等性,管理者也好,員工也好,隻要違反了都應該受到懲罰,都要一視同仁。
做到了“火爐法則”法則中所提到的預防性、必然性、公平性,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企業才能在健全的製度下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