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善用口者出好
是以先王之書《術令》之道曰:“唯口出好興戎。"則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為讒賊寇戎,則此豈口不善哉?用口則不善也,故遂以為讒賊寇戎。(《尚同中》)
所以先王的書《術令》(即《說命》)記載說:“人之口,可以產生好事,也可以產生戰爭。”這說的就是善用口的,可以產生好事;不善用口的,就可以產生讒賊戰爭。這難道是口不好嗎?是由於不善用口,所以就變成讒賊戰爭。"
墨子在提出賢人標準的時候,就認為有才能的人應該“辯乎言談”,即是說賢才應該懂得說話的技巧,這樣才能有效的溝通人際關係,為實現自己的施政目標做好準備。墨子很注重說話技巧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口是人說話的工具,善於說話的人,能夠借助語言實現自己的目的,作為一個輔佐君王的賢才,掌握了良好的說話技巧,上可以說服帝王、下可以安撫百姓;如果賢才笨嘴拙舌甚至辭不達意,很可能引發治國的危機,因而,賢士要能夠“辯乎言談”,才能夠幫助君王有效的管理國家。
古人說“禍從口出”,一句話如果說得不合適,很可能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封建時期,伴君如伴虎,有多少臣子因為口舌而惹禍端,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又有多少能言善辯之士憑借著言語技巧轉危為安。即使是普通民眾,如果不講究說話的技巧,也會導致眾叛親離的結局。因而,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謹慎自己的言語,盡量“口出好”而不是“口惹禍端”。
我們先看下麵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來。
主人心裏很焦急,便說:“怎麼回事啊,該來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不來,那我們就是不該來的。”於是就憤然離去。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麼不該走的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隻剩下一個跟主人比較親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麵,就勸他說:“你說話應該講究一下方式,看把人都得說走了吧。”主人聽了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啊!”朋友聽了勃然大怒,說:“既然你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很多人也許是無意的說話,但卻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也許他本人並沒有意識到,因而在周圍的人都離自己而去的時候還不知道因為什麼。就像故事中的那個主人,把客人都得罪光了還不知道是自己錯了。俗話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時掌握一定的技巧,才不會無意傷人、產生一些不必要誤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掌握說話的技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我們通過語言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願望,也通過語言和別人進行溝通、了解別人,可以說,語言是我們生活中和吃飯睡覺同樣重要的事情。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掌握說話技巧的重要性更甚於在生活中,日常重我們說話的對象是自己的親朋,語言上偶爾的傷害他們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工作關係中,不合適的一句話甚至會讓我們失去同事的信任、得罪上司、影響自己的發展前途。因而,在職場中,無論身處管理階層還是普通的員工,都應該掌握說話的技巧。
一項曆時3年關於員工離職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員工離職的原因跟薪酬的關係並不大,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員工們和中層領導的不和諧,其中包括管理者說話傷人等因素;排在第二的原因是員工工作做好了沒人表揚、而出現失誤卻備受指責。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說話的技巧在管理中所起的隻要作用。
作為管理者,在與下屬交談時應該注意兩各方麵:
要有平等的態度。
因為說話除了通過語言本身的內容外,還通過借助語氣、語調、表情等體現出來。上級在和下級談話時,首先要力求避免采取高高在上的命令、訓斥甚至使役下級的口吻,而是應該放下架子,平易近人的對待下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