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得下情則治(1 / 2)

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得下情則治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為之,必計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辟之。"然計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尚同下》)

墨子說道:"智者做事,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治理的原因而行事,也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混亂的根源而事先回避。"然而考慮國家百姓因之治理的原因是什麼呢?居上位的人施政,能得到下麵的實情則治理,不能得到下麵的實情則混亂。

墨子認為,統治者位居高處,在施政時如果能得到下邊實情,對百姓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能夠獎賞善人、懲罰暴人,那麼國家就必然治理。如果居上位者在施政的時候,不能得知下麵的實情,對百姓的善惡不清楚,得到善人而不知賞賜他,遇到暴人而不進行懲罰,那麼國家民眾就必定發生混亂。統治者在進行賞罰時,首先應該得到下麵的實情,考察實際的情況,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

如果身處上位、管理國家的行政長官不能體察民情,那麼他認為可以獎賞的人,可能正是大家所非議的人,眾人都認為他不好,那這種獎賞就不能起到勸勉作用;而如果他認為應該得到懲罰的人,恰恰時大家所交口稱讚的賢士,那麼,這種懲罰反而會阻止人心向善。由此可見,統治者能否真實的了解下麵的情況,對於施政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因而墨子說“得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早就意識到“得下情”的重要性,縱觀曆史上各個朝代的明主賢君,無不具有全麵真實體察民意的智慧。

早在兩三千年前的周朝,雖然當時的信息傳遞技術非常落後,但周天子還是采取了很多方法了體察民情,除了通過各諸侯的上書了解各地民情外,還特意微服私訪,進行采風。史書記載說,周天子每五年就要到各地視察一次,每到一處,都命采詩官陳述民間的詩歌,通過這些詩歌來了解民間對國家治理的態度。中國的詩歌經典《詩經》中的《十五國風》都是"采風"得來的。這些詩歌從各個側麵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周代五百年的社會生活,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思想,在位統治者提供政治借鑒的同時,也給我們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

在曆史上的諸多朝代中,幾乎都有幾個喜歡微服私訪的帝王,他們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通過親身體驗,得知民間疾苦,為自己指定方針策略提供了最為直接也最為真實的依據。清代的康熙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會、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清聖祖實錄》中,有關康熙皇帝巡幸的記載連篇累牘,他東巡山東,西巡陝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頻繁巡視之地,康熙皇帝的足跡幾乎遍布了當時的中國。他私訪民間的目的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出於鞏固江山統治的政務目的。乾隆皇帝繼承祖父的傳統,繼續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嚴整吏製,於是才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康乾盛世"。

新中成立之後,毛澤東同誌也經常進行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因為深入民間,他能掌握當時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在製定的政策時才能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滿足下層百姓的切實需求。

古人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曆代統治者總結出的寶貴經驗,然而,民心如何得呢?就是要“得下情”,在了解基層情況,傾聽大眾呼聲之後,所製定的政策才能順乎民心,自然也就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大凡曆史上出現的昌盛時期,無不出現在能體察民情的君王統治時期。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賢德明君唐太宗曾這樣說:“朕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績之辛苦。”這反應出了唐太宗的“知福、惜福”之心,由於他懂得民眾“粒粒皆辛苦”得辛勞,明白“一絲一線,恒念物力維艱”的來之不易,因此,才在生活鋪張奢華時想到節儉,在施政治國時考慮到國計民生,所以才有了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他自己也青史留名。

而如果對下情不能夠明察,那麼官吏就步能夠為民作主、伸張正義;皇帝就會被蒙蔽雙目、不辨善惡;而那些善於投機取巧、欺上瞞下的奸佞小人就會大行其道、禍國殃民;社會風氣、政治廉明也會因此而受到汙染和褻瀆。《大金國誌》中記載的“和尚之死”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金代有個女真人在漢人居住區做官,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官府的一切事宜隻能靠翻譯。因此,當時的翻譯依仗著自己的特殊職業,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無人能管,他們把手中的權力當作發財致富的工具,所以個個富甲一方,成了當時的一大社會弊病,老百姓被害的苦不堪言。

當時女真貴族有一個名叫銀珠哥的人做燕京留守的時候,有幾十家人借了一個富和尚的錢六七萬錢不肯償還,和尚就去告狀。欠債的人家不想還錢,於是聯合起來去賄賂翻譯。翻譯說:“你們欠了人家這麼多的債,按律法是一定要還的,但如果你們肯以厚禮報答我,我給你們想辦法徹底擺平此事,永遠免掉你們的欠債。”欠債的聽了當然非常高興,個個欣然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