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珠哥審判這件案子的時候,翻譯就對他的訴狀做了手腳,掉換為另一張早已編好的訴狀。然後煞有介事地對銀珠哥翻譯說:“久旱不雨,這個和尚決心焚身以感動天地,乞求上天降雨,以救萬民。”銀珠哥大王正為天不下雨無計可施,於是欣然同意。
和尚就這樣被火火燒死了,而那些翻譯們則更加猖狂的聚斂財富,燕京也成為當時吏治最為腐敗的地方。
類似的事情在曆朝曆代都不少見,這是因為在現實中“得下情”並不容易。“下情”指的就是下層的情況,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老百姓,他們並不知道該如何準確的把關係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反映上去,倘若再遇上了諸如“翻譯”之類的中間環節故意歪曲事實、營私舞弊,下情就更難為上層所得知。因此,就需要據高位的統治者主動的去探尋“下情”,以有利於作出正確的認知,製定正確的法度,鞏固自己的統治。
不但國家需要“得下情”才能實現“治”,在當今社會,企業也需要掌握這種管理的大智慧,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因而,企業的管理者要想實現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善於運用管理的智慧。
了解民情,掌握基層的心聲,是領導者重要的工作之一。作為領導者,如果與基層距離太遠甚至脫離基層,就不會知道下層人員所關注的事、所在意的需求,不會了解到他們的思想、對工作的建議和看法。而當下層人員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忽視、創造性就會受到打擊,這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害的。
管理者無論想完善公司製度改革、還是是作出決策建議、甚至是發布一個小小的文件,都需要對基層進行廣泛、係統的調查研究,在準確了解基層一線真實情況的基礎上,所作出的決定才是真實可行的。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要了解下層的情況,知道員工們的思想傾向,那麼,無論在工作效率,還是人際關係上他都將會是個一流的管理者。
然而,在企業中實現“得下情而知”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首先要了解員工的基本情況。
管理者對員工的學曆、經驗、以及生長環境以及背景要有一個具體的掌握;另外要了解員工得興趣、專長,這對於做到知人善任有很大的幫助,的那個員工能夠從事自己擅長的業務,那麼他們的潛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進而維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
管理者還要聆聽基層人員的心聲。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往往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自己的能力很自負,這種傾向有助於果斷、迅速的解決問題;但同時也會把管理者帶到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思維誤區,如果管理者不能放下身段去傾聽員工們的意見,就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給企業的發展造成危害。
如果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能虛心聆聽員工們的認識和看法,對自己作出正確的決策有建設的意義,所謂“旁觀者清”,員工們站在旁觀的立場也許更能清楚的發現製度中的弊端,因而他們所提出的建議更有助於企業的健康發展。
另外,傾聽員工們的聲音也是團結員工、調動他們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如果一個員工的思想出現問題,就會失去工作熱情。如果管理者在員工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的給與引導和關愛,那將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管理目標,員工們會因為管理者對他們的關愛而卓越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
管理者要能夠製定並實施有效的管理策略。
其實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就象開汽車,司機在開車時需要及時的查看指示器和路麵,當道路情況發生變化、指示器發生異常變化,他就應該隨時轉動方向盤,調節速度,以保證車輛的安全順暢運行。管理企業的員工也是同樣的道理,管理人員要想實現自己的管理目的,要員工在製定的軌道上運行,就要仔細觀察、不斷調整管理策略,才不會出現偏誤,公司才能在穩步發展。
“得下情則治”還有另一層麵的意思是,“得下情”是實現“治”的前提和基礎,但管理者僅僅停留在“得下情”上,而不去製定相應的策略並有效的實施,那麼依然不能實現“治”的目的。就好像一個人把菜譜背的滾瓜爛熟,但並不曾作出一道菜,我們能說他是一個優秀的廚師嗎?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他對自己員工的情況了如指掌,對企業現狀的分析鞭辟入裏,但就是那不出來管理製度、或者不去實行自己的管理製度,這個企業能取得好的業績嗎?因而,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不但要能夠“得下情”,還要製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並實施,才能實現自己的管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