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知小不知大的“聰明”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誌上》)
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士君子隻知道小道理,而不知道大道理。”
墨子在論述自己的思想時指出,很多賢士大臣,在處理生活中的小事上明智而在國家的大事上卻不懂得道理,而且,他還用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墨子說,現在的王公大人,在製作衣服時,懂得借助好的工匠;在宰殺牛羊時懂得借助好的屠夫;而麵臨國家的治理上時,卻常常做不到任用賢人。工匠和屠夫並不是因為和王公大臣有親近關係才得到任用,王公大臣們看重的是他們的才能,而王公大臣們自阿國家治理上卻常常任用那些貌美的、和自己有密切關係的人,這些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憑借這親疏關係的不同,他們卻得到了富貴。因此說,他們是“知小不知大”,並不是真正的聰明。
所謂的“知小不知大”,意思就是說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忌長遠的利益。對於施政者來說,他隻看到了給自己的親信安排職位所帶來的暫時的眼前好處,取阿沒有看到因為這些人的治理所導致的社會混亂的後果,試想,當國家麵臨危險的時候,王公大臣的利益還能得到實現嗎?因此,凡是那些真正聰明的統治者,往往能正確的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從而是自己的統治得到穩固。
春秋戰國時期,又一次,楚王請了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安排了美酒佳肴,並且楚王還命令自己最寵愛兩位妃子許姬和麥姬出來向大臣們敬酒。
宴會正在進行時,忽然刮來一陣狂風,吹滅了屋裏所有的蠟燭。這是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拉了拉許姬的手。許姬一怒之下扯斷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一邊命令侍從先不要點然蠟燭,一邊大聲向各位臣子說:“今天晚上,我們君臣一定要一醉方休、不醉無歸,現在我們都不要在講究什麼禮節了,大家都把帽子摘下來,開懷暢飲吧!”於是眾人都吧帽子摘下來,點亮蠟燭後,大家都沒有戴帽子,也就不知道是誰的帽帶斷了。
後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位將領英勇無敵,獨自率領幾百人率先攻到鄭國的首都,立下了大功。而這個人就是當時在宴會上拉許姬手的那個臣子。他因為楚王的不計小節,因而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報效楚王。
在我們為楚王的寬大胸襟所折服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他善於處理利益關係的睿智,試想,若是楚王為了圖一時的麵子,找出那個調戲自己的妃子的大臣,結果會是什麼呢?楚王治大臣的罪,然後寒其他大臣的心,此外,楚王的麵子上也不一定好看;而他選擇了忽視這個大臣的錯,首先保全了自己的、大臣的、還有許姬的麵子,畢竟對誰來說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其次,楚王還贏得了這個大臣的忠誠,正是因為楚王對他的原諒,才有了後來大臣的英勇破敵的舉動。這就是統治者在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上明智的選擇。
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殺雞取卵的例子大家都知道: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隻母雞。後來有一天,母雞開始每天下金蛋,最初,這個人很高興,覺得自己很幸運,有一隻下金蛋的母雞。可是時間長了,他就開始不滿足,他想,每天下一個金蛋太慢了,我要是把母雞殺了,把它肚子裏麵的金子拿出來,那該有多少啊!於是他就把母雞殺了,可是母雞肚子裏除了一串沒有成型的雞蛋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個人十分的後悔,可是母雞已經被他殺死了,再也不能下金蛋了。
這是個人人皆知的寓言故事,諷刺的就是那些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目光短淺的人,我們都知道,有雞才能下蛋,如果把雞殺了,肯定就再也得不到雞蛋了。然而生活中就是有這麼一些人,在做著殺雞取卵的愚蠢的事,還意味自己十分聰明,殊不知,這種“知小不知大”的“聰明”是最大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