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抓住改變命運的機遇
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下》)
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在於條件是否適宜。
五行學說是我們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學說,他們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基礎,這種觀念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源頭,陰陽學家們認為,五行之間是相生相克的,隻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於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陰陽家給出了這樣的關係:
五行相生:
金生水,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也可變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所以水生木。
木生火,因為木性溫暖,火隱伏其中,鑽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因為火灼熱,所以能夠焚燒木,木被焚燒後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為金隱藏在石裏,依附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剛勝柔,故金勝木。
木克土,專勝散,故木勝土。
土克水,實勝虛,故土勝水。
水克火,眾勝寡,故水勝火。
火克金,精勝堅,故火勝金。
處在同一時期的墨家,對於這種相生相克的關係,認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隻要條件適宜,就能夠改變。比如說,金克木,是因為剛能勝柔,而在現實環境中,火也能克木,隻要條件達到了就能夠實現。墨子把這種觀點也運用在自己的“非命”觀中,他認為“官無常貴,民無中終賤”,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條件一個是自身的不懈努力,一個就是善於抓住外界的機遇。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命運能否得到改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善於抓住機會。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在後天的努力過程中,如果能夠抓住那些能夠改變我們境遇的機遇,就能夠擺脫困境。在先天的條件上,人與人之間可能存在著某些差別,但在生活中,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隻要我們懂得把握,就會用後天的優勢來彌補先天的不足。從而改變別人說的所謂的“命中注定”。
《道德經》上曾說:“物或行或隨,或戲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情的取舍,都要拿定主意,在機遇麵前,人就要有主見,該決斷時候就應當機立斷。從來隻有人去把握機會,沒有機會去等某個人的。我們生活中因為猶豫不決而和機會擦肩而過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大凡那些能夠在關鍵時刻抓住機遇的人往往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取得成功,而那些在機遇麵前猶豫徘徊的人,等到作出選擇時,機遇已經成為他人成功的籌碼了。由此可見,在關鍵時刻能迅速而準確的抓住機遇,對於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在很多時候,它可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的命運。
有個關於兩兄弟打雁的故事:
兄弟兩個在田裏勞動,看見一隻大雁從天上飛過,哥哥說,我們把它打下來,然後煮著吃該是多麼的美味啊。弟弟反駁道,應該烤著吃更好。兩個人各不相讓,為煮著吃還是烤著吃爭論不休,甚至快要打起來了。這時候,他們的父親過來了,於是弟兄兩個請父親做評判,父親說,這還不簡單,一半煮著吃,一般烤著吃不就行了?弟兄倆高興的讚同了,這時父親又問,可是你們的大雁在哪裏呢?兄弟倆異口同聲的說,在天上,可是抬頭望時,大雁早已沒有了蹤影。
這個故事對那些坐視機遇溜走的人來說,是一個絕好的諷刺。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在看得到、能夠把握的機遇麵前猶豫,甚至像故事中的弟兄兩個一樣,做無謂的爭吵,等到明白過來是,機遇已經像大雁一樣,飛的無影無蹤了。由此可見,機會是絕對不會停留在那裏等待我們作出決定後才去把握的,就像大雁不會停留在天上等待被人射殺一樣,我們隻有積極主動的去抓,才能在最佳的時機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