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相信自己(1 / 2)

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相信自己

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今之為仁義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非命下》)

命,是暴君所捏造,窮人所傳播,不是仁人的話。今天行仁義之道的人,將不可不仔細辨別而努力反對它,就是這個道理啊。

墨子認為,人的一生並不是命中注定成功或者失敗的,那些宣傳命運存在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懶於進取的人,用命運給自己的懶惰找接口;一種是統治者,用命運來愚昧百姓。因此,墨子提出了自己的“非命”觀,強調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方法就是自己的行為。

因此,墨子主張發揮人本身的積極性,通過自身的奮鬥來實現目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自信是十分重要的,人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才會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一步步走近自己的理想。

古今中外的很多例子都證明了自信對於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說,自信和成功是孿生兄弟。

我們首先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春秋戰國時代,做了將軍的父親帶著還是士兵的兒子出征打仗。

進攻的號角吹響,戰鼓雷鳴,父親鄭重地托起一個箭囊,裏麵插著一隻箭,他對兒子說:“這是我們的家傳神箭,打仗時配帶身邊,會給你增添力量,但你要記住,千萬不能抽出來。”

這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用厚牛皮打製,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而露出來的箭尾一看就知道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推想著箭杆、箭頭的模樣,甚至幻想著自己用這隻神箭射中敵方的主帥時的情形。

果然,配帶了神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而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被得勝的豪氣所驅使,忘記了臨行前父親不讓他追趕敵兵的叮囑,而且,他在追逐敵兵時突然想起了神箭,在強烈的好奇欲望的驅使下,他拔出了神箭,然而,驟然間他驚呆了。這竟然是一隻斷箭,箭囊裏裝的是一隻折斷的箭。

“原來我一直帶著一隻斷箭打仗!”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頃刻間失去了勇氣,意誌好像失去支柱的房子一樣坍塌了。

結果不言而喻,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麵對兒子的屍體,父親揀起斷箭,沉重地說道:“不相信自己的意誌,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隻神箭,憑借著對它的信賴,我們在生活中走著自己的奮鬥之路,然而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神箭原來是一隻斷箭時,支撐自己信仰的東西在一瞬間就崩潰了。就像戰爭中的兒子一樣,在沒有拔出箭之前,英勇無敵,而一旦發現自己帶的箭是一隻短劍,自信心立刻就崩潰了,最終落得悲慘結局。其實他本身的所有條件都沒有改變,當失去自信的時候,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死亡。而當故事中的兒子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神箭的護佑上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上時,也就預示著他的悲劇結局。

真正的箭其實在我們自己的心裏,這就是自信。我們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想要它堅韌、鋒利、百步穿楊,就需要對它進行磨礪,因為在很多時候,拯救我們的都隻能是自己。

自信需要有樂觀的心態和豁達的態度,需要我們對自己有一個理智的認識,還需要有耐心,當自信滿足了這些條件之後,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我國古代有個典故叫“賣薪行歌,朱婦乃恥貧而棄買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有個叫朱買臣的人,是江蘇會稽人,他雖然飽讀詩書、滿腹才華,但一直不得誌,在政治上沒有加官晉爵的機會,才經濟上也沒有飛黃騰達,直到四十多歲了仍在砍柴賣柴。但朱買臣為人豁達,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在砍柴的途中還大聲歌唱,和他同行的妻子感到很自卑就勸阻他,朱買臣反而唱得聲音更大。朱買臣的妻子覺得這樣和丟人,於是要求離婚。朱買臣耐心勸說她,說自己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重用,那時就讓患難之妻過上好日子。而朱買臣的妻子卻鄙視的說到:“你都快五十歲的人了,還說做官,不餓死喂狗就不錯了。”於是棄朱買臣而去。

然而沒過多長時間,朱買臣得到了求賢若渴的漢武帝的重用,被任命為會稽太守。而就在朱買臣上任之時,他的妻子羞愧難當自殺了。

很多時候我們也有這樣的處境,自己的真才實學沒有發揮之處,身邊的親人朋友也不能體諒,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用豁達和樂觀來保護自己的自信,這樣才能最終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在暫時的困難麵前,我們首先放棄,甚至破罐子破摔,那麼即使有了成功的機遇,也會被我們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