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隱藏鋒芒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親士》)
現在有五把錐子,一把最鋒利,那麼這一把必先折斷。有五把刀,一把磨得最快,那麼這一把必先損壞。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幹,高的樹木最易被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火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求雨。所以,比幹之死,是因為他抗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為長得美麗;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有大功。這些人很少不是死於他們的所長。所以說:太盛了就難以持久。
最鋒利的刀往往最先被最先使用得沒有了刀刃;最粗大的樹木往往最先被砍伐;顯示自己才能的人往往招人怨恨;誇耀自己聰明的人往往讓人產生抵製提防心理。自古至今,無數的例子證明了這個道理,太過於招搖自己的才識反而身受其害;韜光養晦,適當的掩飾自己的鋒芒反而能夠明哲保身。
所以,高明的處世之道,就是要學會藏鋒露拙,隱銳示弱。當然,這裏所說的藏鋒露拙,隱銳示弱並不是說要甘於埋沒自己的才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隻有在保證不受傷害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專長。因為卓越和超凡如果得不到保護,不但無法施展抱負,反而可能因為這種優勢而帶來性命之憂。
戰國時期的韓非,他的卓越才華受到秦王贏政的賞識,但在他入秦後,才高招嫉, 而他自己有不懂得如何在秦國的官吏麵前掩飾自己的鋒芒,最終被自己的同學李斯誣陷,屈死獄中。這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完全是因為韓非太過於鋒芒畢露,而被才華這把雙刃劍所傷。
而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則可謂是最著名的韜光養晦的例子,勾踐被俘後甘願為奴伺候吳王,忍常人之不能忍,回國後,一方麵勵精圖治,一方麵對吳國俯首稱臣,在吳國眼皮底下發展壯大,最終報仇雪恥。這種在忍辱負重的同時發憤圖強,稱得上是韜光養晦的極至了,因為韜光養晦的意思並不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而是在低姿態中厚積,在低姿態中薄發。
其實古今的道理也是一樣,現實社會同樣充滿了競爭,雖然我們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會想古代那樣招來殺身之貨,但會讓我們在職場中處於步履維艱的境地;我們不需要像勾踐那樣忍辱負重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我們同樣需要掩飾自己的鋒芒。
然而很多初涉職場的人才,往往急於顯露一下自己的才幹和實力,希望能盡快得到同事的認可和上司的賞識,甚至刻意展露自己的鋒芒,凡事都要爭先,經常"搶跑"。這樣做的結果,不是給人留下急於求成的功利印象,就是過早地掀起和卷入競爭,最終把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
現代社會畢竟是一個講求協作的社會,尤其是在企業和團隊組織裏麵,需要不同專長的人員共同合作才能達成目標。即使是喬丹,如果沒有隊友的協作,或者協作不好的話,同樣也會敗下陣來。在一個團體中,沒有個性的人不會得到別人呢的重視,但太有個性則會像一隻鋒芒畢露的刺蝟,紮到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有一個人,名校畢業、成績優秀、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能力才華出眾,剛到新單位工作時,為了表現自己的過人能力,他不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還處處幫助同事。可是他漸漸發現,盡管自己有出眾才能,但人際關係卻總是搞不好,同事們個個都疏遠他,部門主管也時常刁難,這讓他感覺壓力很大。後來聽到同事在背後的議論才意識到問題的原因,原來自己在他們眼裏是一個"鋒芒畢露、爭強好勝"的人,看似在幫助同事,實際卻是為自己的功勞簿上添功。因此,在他參加工作三年多的時間裏一直沒有得到領導的重任。
這種人隨處可見,因為鋒芒的個性不但會損害別人的自尊,還可能會破壞單位的團結。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在一個公司裏,如果一個人總是特意地在領導和同事麵前表現自己,尤其是在才能方麵,這樣展示自我的做法會導致兩種結果:或者使同事感到自卑而不願同你來往;或者使同事產生逆反心理,決定要挫一挫你的銳氣。而這兩種結果都不利於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當然,隱藏鋒芒不等同於完全隱藏自己的才華。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展示自己的才華,是吃不上飯的。我們應該記住:展示才華不是炫耀才華;可以認為自己聰明但不要認為別人是傻子。
我們要有利刃可以削鐵如泥,但不要見鐵就削;我們要有才幹可以勝任工作,但不要見事情就做。隻有懂得隱藏鋒芒的人,才能夠長久的保持自己的鋒芒。鋒芒是把雙刃劍,不懂得馭劍之術,不但傷人而且傷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