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正視人生苦難(1 / 2)

第六章 非命——達觀的生存觀念 正視人生苦難

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親士》)

所以說,凡事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但卻沒有聽說隻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於得到所厭惡之後果的。

這段話是墨子在論證國君重視賢臣的重要性時提出的,他認為隻有那些經曆過生活磨難的人,才能夠成為君子,成為輔佐國君治理天下的良臣賢才;而那些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逃避苦難的人,最終得到的結果恰恰是他最不想得到的,更別提成為有才能的賢士了。墨子從正反兩個方麵論證了苦難對於一個人成長的意義,和苦難的考驗對於成就人才的必要性。

雖然墨子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是在兩千年之前,是從如何成為輔佐國君的賢士這個角度出發的,但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為無論是在墨子所處的古代,還是在科技經濟告訴發展的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實現什麼目標,不經曆磨難、付出艱辛,是不能實現自己願望的。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有位哲人說“榮譽的桂冠,都是由荊棘編成的”,的確,人生不是一次一帆風順的旅行,而是一個布滿坎坷的征程,在這條路上,有崇山峻嶺有困頓迷茫,甚至我們無法預測自己下一步將遭遇什麼天氣,可能和日麗也可能是電閃雷鳴。就要求我們有在麵對生活的艱難困苦時,有和困難鬥爭抗衡的勇氣,告訴自己一定能夠戰勝;有堅定不屈的意誌,告訴自己堅持走過之後就是晴空。

古今中外無數事實證明:苦難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從這裏畢業的都是傑出的人物。

苦難的含義有兩種,一個是苦,一個是難。

苦,常常指的是生活環境的困頓,物質條件的貧乏。身處這樣的環境,會倍加感覺到生活的艱辛而懂得珍惜;會因為曾經遭受各種歧視和侮辱而煉就一顆堅強的心靈;會為自己的追求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的生活十分艱苦,在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就是在這樣的困頓環境中,發憤圖強,最終實現了他的理想和抱負。正是因為身處下層,他更深切的體會到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才立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誌向,成為一個在政治上頗有建樹的人才;也正是因為他幼年的勤奮苦讀,使得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也非同一般,成為一代文豪。

不能不說,是貧苦的家庭環境促使了範仲淹的偉大成就,如果他不曾經曆幼年生活的艱辛,就很難體會到生存的不易,也不一定能在政治上有重要的建樹。然而,現在有很多人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裏,不曾嚐過苦難的味道,但成長在溫室裏的幼苗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隻有經曆了生活風雨的洗禮,才能夠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