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行並重——墨家的教育理念 獨特的教育方法(1 / 2)

第八章 學行並重——墨家的教育理念 獨特的教育方法

墨子是先秦時期和孔子齊名的教育家,而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還是一個教育改革家。據《淮南子?要略訓》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義,故背周道而用夏政”,這很清楚的體現出墨子的創新思想,破舊立新的勇敢精神,即使是自己的老師,在發現了教育上的弊端之後,經過獨立思考、革弊立新,最終創建了創立代表“農與工肆之人”這個群體的利益的墨家學派。

而在對待墨家弟子的教育問題上,墨子也在教育目的和原則、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並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墨家教育體係。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墨子經過具體的實踐在吸取他人優長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從而建立了四種獨具特色的墨家教育方法。

強學強教

在闡述教育的目的時,墨子認為教育是為了實行天下的“大義”,學生的學習是為“義”,老師的教學也是為“義”,那麼作為學生就必須強學,作為老師就必須強教。“強學強教”的方法體現了墨子對教和學兩個方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墨子以撞鍾為例來論證強學強教的重要性,他說鍾隻有人們撞擊它的時候它才會響,不擊打它就不發出聲音,人也是如此,如果外界不強求,他也不會主動的學習,因而學還算能夠和老師都要在這方麵改進自己,能做到“不扣亦鳴”。學生應該主動的向老師求教,而不是被動的等待老師來灌輸知識,而老師更應該主動的去教導學生,不能處於“待問後對”的被動地位。因為作為學生可能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老師去強教,讓學生強學,以此來實現教育的進行。

在《公孟》篇中記載了一個關於墨子勸人“強學”的例子:

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子墨子曰:“盍學乎?”對曰:“吾族人無學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豈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貴者,豈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貴者,不視人猶強為之。夫義,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視人?必強為之!”

墨子在勸說自己的一位弟子去學習時,這位弟子以“自己的族人中沒有愛學習的人”為理由來推托,對此,墨子通過類比的方法來論證了學習的正當性,墨子說,如果一個人愛美,他不會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愛美而放棄自己對美的追求;一個人向往富貴,也不會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貴而放棄自己對富貴的追求。而學習時天下的“大義”,是最應該做的事情,你不應該因為周圍人不學習而放棄了自己的追求。墨子的話最終說服了這個學生,由此可見,在學生不明白學習意義的時候,老師的強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推動教育進行的作用。

墨子不但在言語上勸導別人學習,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的去“強教”別人。在《墨子》一書中就記載了很多關於墨子主動施教的例子,比如墨子聽說魯國南部有一位名叫吳慮的隱者,冬陶夏耕,自比堯舜,就馬上前去會見他,和他進行辯論;比如墨子發現自己的弟子中有天資聰慧的可塑之才,就會有主動地勸說他去學習;比如墨子聽說禽滑厘喜歡勇時,就親自上門給他講解勇的真正含義;在比如人盡皆知的墨子止楚攻宋的事,當墨子聽說楚國即將攻打宋國時,就日夜兼程的趕到千裏之外的楚國,向公輸般和楚王講解兼愛非攻的道理,最後終於阻止了這場戰爭。很多事例都證明了墨子在強教過程中“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偉大情懷。

墨子曾列出了老師應該具備的三個行為原則,即“嘿則思,言則誨,動則事”,認為君子賢士如果能做到“在沉默的時候自己努力思考,在講話的時候主動教誨別人,在行動的時候符合天下之義”,就達到了聖人的境界。這是墨子關於“強學強教”教育方法的經驗總結,也是他自己遵循的教學行為準則。

專攻一科

先秦時期各家的教育主張中,都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墨子也注意到了,他也主張根據學生素質的不同,本身優缺點的差異來挖掘他們的潛力,通過給於分別教育,使學生的特長得以發揮。墨子本人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因人、因時、因事、因地的不同,對弟子施於不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