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一節 幸福的母親薄太後(1 / 1)

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一節 幸福的母親薄太後

曆史反光鏡

薄太後的前半生似乎並無可圈可點之處。她是劉邦眾多的老婆之一,還給他生了兒子。可這個兒子,隻是一晌貪歡的結果,對劉邦而言並不具有任何意義。兒子封王,她跟著兒子去了代國,做了王太後,也算苦盡甘來了。後來經過一係列動蕩,兒子做了皇帝,出身寒微的薄姬成了尊貴的皇太後。作為皇太後,她擁有最高的地位;作為一個母親,她有一個最孝順的兒子。對她來說,這才是最值得告慰人生的事。

薄姬,漢高祖劉邦妃,文帝劉恒生母。生於秦朝,母親是魏國王族。她是母親“魏王宗家女魏媼”和吳地男子薄氏的私生女。父親早亡,母親帶著她艱難度日。跟隨魏王,薄姬也就成了魏王豹的妃子。一日相士許負初見薄氏,大為驚奇,說:“此女產子將為天子!”魏王豹聽後大喜。他本就有覬覦天下的野心,有了這由頭就更理直氣壯。但他沒想到的是,相士的話是不假,但“天子”卻不一定非得跟他生。魏王豹背叛了劉邦起事,後被劉邦所打敗。劉邦統一天下之後,薄姬作為“罪婦”被送到了漢宮裏的紡織房當織女。有一天,劉邦經過織房,看到薄姬長得不錯,就把她納入後宮。但是劉邦老婆太多,雖然把她弄進去了,但轉身就忘了,因此很長時間並未寵幸於她。當初薄姬年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很親密,三人立下誓約說:“誰先富貴不要把別人忘了。”後來管夫人、趙子兒都先後得到了劉邦的寵幸。有一次,劉邦坐在河南宮的成皋台上,這兩位美人談起當初與薄姬的誓約而相互戲笑。劉邦聽到後,問她們緣故,兩人把實情告訴了他。劉邦心中有些傷感,可憐薄姬,這天就召見她並與她同宿。薄姬說:“昨天夜裏妾夢見蒼龍盤踞在我的腹上。”他說:“這是顯貴的征兆,我來為你成全了吧。” 然而,也就是這一次寵幸,便使薄姬成了文帝劉恒的母親。此後,薄姬就很少見到劉邦了。

薄姬崇尚道學,崇尚無為自靜、順其自然的思想。一生與世無爭,凡事包容。這也是薄姬後來能在呂後專政時期得以保全性命的原因。她沒有“戚懿作歌”,而是順其自然地逃離了長安,和自己的兒子劉恒到代國(今山西)團聚去了。薄太後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隨到了代國。在薄姬的影響下,劉恒也沒有太多的惦記皇位。

呂後專政15年後死去,呂氏家族權力被漢高祖劉邦的舊臣們推翻。因為呂後殺得太幹淨,以至於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隻剩下了代王劉恒和淮南王劉長。劉長母親家的親戚為人比較嚴厲,有了呂後的前車之鑒,因此大臣們很害怕。而代王劉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謹慎聞名於世,相比之下,還是覺得劉恒這邊靠譜。於是,大臣們拿定了主意,派人到代國迎接劉恒進京為帝。說起來,文帝這皇位還是“撿”來的。這也正應了古話說的“無心插柳柳成蔭”。

薄姬成為皇太後之後,漢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對母親孝順如初。薄太後曾經生了一場重病,長達三年之久。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漢文帝劉恒卻以實際行動打破了這句話。三年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親,常常衣不解帶、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邊。凡是禦醫送來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嚐過,確認無誤後才放心地給母親喂下。對一個皇帝來說,這是很難得的。正因為如此,漢文帝成為讓中國人傳頌至今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

漢文帝在位23年,一直恪盡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先於薄太後離開人世。臨終時,他對於讓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孝”深為抱憾,反複囑咐妻子竇皇後和兒女們一定要對薄太後盡孝。為了彌補這個缺憾,漢文帝還要求將自己的陵墓照“頂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其陵墓被稱為“南陵”。

兩年後,薄太後去世。

現代啟示錄

淡定是福

當薄太後用自己的前半生證實了淡定的力量時,我們沉默了。

處在皇宮這個名利場,想要心如止水,對名利一點興趣也沒有是很不容易的。薄太後被命運“拋”到皇宮裏後,以無欲無求的姿態過完了她的前半生。除了那個相士的神秘預言,誰會想到,這個安靜沉默的女子有朝一日會成為大漢王朝尊貴的皇太後?

在很多種情況下,人的生命正因為淡定而格外高貴。

淡定,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修煉到一定程度後所呈現出來的從容和優雅。

淡定,是一種生命的能量。因為有它,在生活中才會處之泰然、寵辱不驚。不會太過興奮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

塵世間有太多的煩惱,唯有當事情來臨之時以平和之心視之,方能靜心思索,剝絲抽繭地找到源頭。淡定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