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五節“九連菩薩”李太後(1 / 2)

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五節“九連菩薩”李太後

曆史反光鏡

李太後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慶皇帝的貴妃,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皇帝的親生母親,崇禎皇帝的曾祖母。在萬曆年幼之時,她臨朝聽政,辛辛苦苦地為兒子後來親政打基礎。但後來,她的兒子卻辜負了她的心血。對一位母親來說,哀莫若此。

李太後出身貧賤,幼年時被送入裕王府為婢女,大約因為頗有幾分姿色而被當時的裕王看中,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後來又生下一子一女,即後來的潞王朱翊鏐和永寧公主。

嘉靖四十五年農曆年底(公曆1567年1月),嘉靖皇帝病死於宮中。他一共有八個兒子,但是其中七人早在他生前就已經夭折,這樣裕王朱載垕就成為毫無爭議的新皇帝,即位成為隆慶皇帝,李氏也得以成為貴妃。在她之上還有正宮皇後、原先的王妃陳氏,但是陳皇後無子多病,長期失寵,與年輕貌美又兒女雙全的李貴妃是無法相比的。盡管如此,李貴妃並沒有恃寵生嬌,對皇後恭讓有禮,兩個人的關係還算不錯。

但隆慶皇帝隻當了五年多的皇帝,就一病不起,於隆慶六年(1572年)夏天去世,享年隻有36虛歲。李貴妃的長子朱翊鈞早已被立為太子,即位成了萬曆皇帝,當時虛歲10歲。28歲的李貴妃成為皇太後。

在兒子登基的第一個月裏,李太後做了兩件事:一是,撤換司禮監掌印太監,將孟衝換成了馮保;二是,撤換內閣首輔,將高拱換成張居正。馮保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大伴,即男保姆。萬曆皇帝鬧百日咳,整夜不能睡覺,馮保讓他騎在自己背上,在磚地上轉磨兒,兩隻膝蓋都磨出血來。所以,李貴妃母子對他倚重甚深。而張居正則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嚴謹沉穩,深得李貴妃母子的尊重與喜愛。

李太後把朝政交由張居正打理,在宮裏則辛勤督導萬曆皇帝讀書,對他要求十分嚴格,每天天不亮就責令他起床讀書。每逢在文華殿聽講歸來,李太後便邀來陳太後,讓兒子將聽講的內容複述一遍。小皇上講完了,李太後就問陪皇上聽講的馮保,皇上講的是否有錯漏。如果全部都講對,就給予褒獎;如果有錯漏,就給予懲處。如果他用心不專,就罰他長跪。

一次萬曆皇帝酒後失態,拔刀割下兩個小太監的頭發,李太後聞之大怒,禱告祖廟,意欲廢除萬曆皇帝,改立潞王為君。聽到這個消息的萬曆皇帝嚇壞了,苦苦哀求。他跑到李太後麵前長跪不起,乞求得到寬恕,並保證悔過自新。李太後在陳太後的一再勸說下,終於鬆了口氣,但仍堅持說:“能不能留你,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張居正在李太後的授意下,寫了一道勸誡皇上“慎起居”的奏疏。《明史·李太後傳》中說張居正“具疏切諫”。過幾天,張居正又遵李太後的懿旨,替萬曆皇帝代草“罪己詔”頒示天下,此場風波才告平息。

這次事件,可看做萬曆皇帝與張居正這一君臣關係的轉折點。此前,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深為倚賴,信任有加;此後,他對張居正除了敬畏,更藏了一份不滿。

萬曆九年(1581年)的一天,虛歲19歲的萬曆皇帝到母親居住的慈寧宮請安。發現慈寧宮的一位宮女年輕貌美,遂寵幸了她,還賞賜了一些首飾。事後皇帝把人家忘了個精光,孰料這位姓王的17歲宮女卻懷孕了。李太後發覺了這一情況,不過她並不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因為此時萬曆皇帝雖然已經有了皇後和幾位正式的妃子,但是還沒有子女,抱孫心切的她一直巴望後繼有人,王宮女的懷孕滿足了她的心願。她把萬曆皇帝叫來對質,萬曆根本不願承認也看不上低賤的宮女所生的兒子,矢口否認。李太後命人取出《起居注》來給他看。皇室血脈不容混淆,皇帝臨幸後妃的時間、地點、身份、所賞賜物件都要詳細記錄下來,稱為《起居注》。這樣一旦她們生下子嗣,可以對證。在《起居注》麵前,萬曆皇帝隻好承認,李太後怕他情急之下殺死王宮女滅口。開導他說:“我已經老了,還沒有孫子,如果是男孩,那是我們宗社的福氣。母以子貴,分什麼貴賤?”

在母親的壓力下,萬曆皇帝在萬曆十年(1582年)四月冊封王宮女為恭妃,八月份生下長子即後來的泰昌皇帝朱常洛。

就在這一年,萬曆皇帝以子嗣為名,一日選取了九個妃嬪,她們都是來自京師附近地區的美貌良家少女。其中有一人成為後來分外得寵的鄭貴妃。萬曆十四年(1586年),鄭氏給萬曆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萬曆皇帝自然希望寵妃的兒子成為太子,覬覦皇太後寶座的鄭貴妃也極力攛掇。但是群臣竭力反對,要求立長子為太子,李太後也希望立長子。由於各方麵的壓力,萬曆皇帝沒能夠立鄭妃的兒子為太子。

但是,他采取消極怠工的方法,不說立也不說不立,一直拖到長子20歲的時候,還沒有名分。明朝皇帝一般幾歲就被立為太子,萬曆本人就是5歲為太子。李太後也終於等不及了,將萬曆皇帝叫來質問。萬曆皇帝說出真心話:“他隻是個都人(對宮女的蔑稱)的兒子罷了。”李太後聞言大怒:“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曆皇帝忘記了母後的出身,出言不肖,觸怒了母親。此時誠惶驚恐,連忙跪下。不久,終於將王恭妃之子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