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後雖有垂簾聽政之名,卻無垂簾聽政之實。她手握著權力,卻不知道該如何治理國家,每遇難題,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張和攝政王載灃身上。前者貪得無厭,隻會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後者膽小怯懦,不堪擔此重任。偌大的清朝到了此時,竟找不到治國安邦之人了。而此時中國的時局早已是四麵楚歌了:南邊的民主黨人聲勢越來越大;列強對中國覬覦已久;袁世凱雖然返鄉,隨時準備東山再起。就這樣,在隆裕治理下的清王朝,一步一步走向了滅亡。
其實,隆裕當上太後以後,處處效仿慈禧,但繼續 “預備立憲”已經安撫不了天下。於是,她和載灃一起炮製出了一個所謂的“皇族內閣”。其中,不僅最終解釋權屬清王朝,而且最後確定13名內閣成員中皇族倒占了5名(一說7名),滿族有9人。這樣不倫不類的“立憲”一出台,全社會為之嘩然,“皇族內閣”成了隆裕製造的一個政治笑話。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不再受清政府統治。隆裕身邊卻找不到一人可以幫她鎮壓“暴亂”。大臣們不顧攝政王載灃的反對,紛紛向隆裕進言,要求將袁世凱召回。而此時,西方列強也擔心中國境內再一次爆發類似“義和團”的運動,這將使他們在中國的貿易額驟減,在他們看來也隻有起用袁世凱才能穩定局麵。內外壓力之下,隻得召回袁世凱。袁世凱回京後,開始在革命黨人和隆裕麵前玩弄權術。他一方麵宣稱堅決保皇;另一方麵,又打著護衛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讓攝政王載灃下野,永遠不準幹預政事。隆裕本來就是頭腦簡單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她在混亂的政局麵前已經完全慌了手腳,將兵權在握的袁世凱當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於是立刻照辦,趕走了攝政王載灃。
袁世凱又宣稱軍餉不足,不能對革命軍開戰。上奏隆裕說,“庫空如洗,軍餉無著”,隆裕百般無奈,要求王公大臣購買短期國債以籌得軍餉,但多方籌措,得款有限。袁世凱還不甘心,以軍餉不足,恐軍心不穩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邊催促抗敵,一邊又吝嗇軍餉,“是置我於死地”。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之下,隆裕隻好動用國庫內存,將八萬兩黃金交予袁世凱。
對革命軍,袁世凱也使用了同樣的手段:一方麵他利用革命黨的勢力向隆裕施加壓力;另一方麵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軍隊迫使革命黨人妥協,並最終同革命黨人秘密達成協議: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就要擁戴他當民國總統。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逼宮”。局勢愈演愈烈,隆裕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為難。載灃已不在身邊,她隻有請教最信任的小德張。不料此時小德張已被袁世凱用三百萬兩白銀的重金收買,他此時不僅不再為大清國效命,還暗地裏與後來的許多民國大官稱兄道弟,為自己留好了退路。
最後,在清朝王公的建議下,隆裕向袁世凱提出保留君主政體,也就是允許君主存在,但君主不幹預政治。結果這個折中的辦法都沒有得到革命黨和袁世凱的同意,走投無路的隆裕隻好做出了皇帝退位的選擇。在正式退位之前,隆裕還授權袁世凱與革命黨進行談判,希望革命黨能網開一麵,優待清朝的遺老遺少。談判的最後結果包括兩份文件:第一份文件列舉滿蒙回藏各族待遇條件,第二份文件列舉了清帝退位後的優待條件和此後清皇族的優待條件。隆裕流著淚讀完退位文件後,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提“遜位”兩字;第三,宮禁和頤和園可以隨時居住。隆裕的這三點要求,其實是想為將來滿族東山再起留下後路。隻可惜,尊號“相承不替”,不等於清朝皇帝真的就可以永遠保留;不提遜位,也不意味著還能夠繼續統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