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七節高處不勝寒的隆裕太後
曆史反光鏡
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很得慈禧喜愛。可是皇帝老公光緒卻不喜歡她,並且還因為珍妃而生爭端。皇後這個位子對她來說,不知道是悲是喜。她作為晚清最後一個太後,主持清末最後4年新政,並簽署清帝退位詔書。到頭來,隻落得一個太後的虛名罷了。
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後下懿旨宣布光緒帝選葉赫那拉氏為皇後。同時入宮的還有瑾妃和珍妃。
但是光緒根本沒看上她,娶她隻是畏懼慈禧的威嚴,不得已之下的選擇罷了。隆裕雖備受慈禧寵愛,卻得不到丈夫的半點青睞。皇後的桂冠令人羨慕,卻無半點樂趣可言。
光緒眼裏隻有珍妃,根本懶得答理皇後。夾在太後與光緒之間,隆裕也很為難。一邊是沒有實權的丈夫,一邊是握有實權的姑母,兩邊她都不想得罪。但這是一個“二選一”的兩難問題,她必須做出選擇。而麵對著對自己毫無感情的丈夫,長期受冷落的皇後,內心的苦楚可想而知。有一次,皇後竟在光緒麵前數落珍妃的不是,忍無可忍的光緒一氣之下打了她。又羞又氣的皇後又跑到太後那裏去告光緒的狀,至此,皇後已經完全倒向太後。
戊戌政變爆發了,光緒被囚禁在瀛台。慈禧頒發懿旨,說光緒生病,不能理政,太後不得已將再次“臨朝訓政”。光緒被囚之後,後妃之中,慈禧隻允許她信任的皇後葉赫那拉氏偶爾去看望。
看著處境淒慘的光緒,隆裕也滿腹心酸。慈禧對她好,是因為她聽話,沒有“背叛”她,一旦她“背叛”了,那後果連想都不敢想。所以,其實他們都一樣。可是,光緒對慈禧以及皇後已經恨之入骨。每次葉赫那拉氏來看他,他大多時候都閉上眼睛不發一言,直到葉赫那拉氏離開。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去世,年僅38歲。光緒死後,慈禧立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新君,指定攝政王為載灃,並把皇後推上皇太後的寶座,稱隆裕皇太後。此外,慈禧以幼帝的名義發布了諭旨:“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取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麵請施行。”
三歲的溥儀即位,改元宣統,隆裕太後像當年的慈禧一樣,在宣統皇帝溥儀身後垂簾聽政。
隆裕剛當上太後,就遇到了一個難題。宣統是同治的繼承人,兼祧光緒,太後應該在同治的三位妃嬪中產生。隆裕不過是仗著是慈禧的內侄女才得到太後之尊的。慈禧下葬後,同治的三位妃子賭氣說不回宮了,要在東陵為慈禧守陵。
隆裕雖然在慈禧身邊多年,可隆裕卻沒學到她的權術與手腕,立刻亂了方寸,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而當時她非常信任一個名為“小德張”的太監,還是小德張反應快,他趕忙對三位妃嬪說,既然這樣,皇太後就馬上替各位在東陵蓋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三個妃子並非真心想要守陵,不過是不願意受隆裕的管製,半是賭氣,半是讓隆裕難堪罷了,結果小德張卻讓她們啞巴吃黃連。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邊太監的慫恿下,決定趕在隆裕回宮之前搶回太後的金印。可小德張卻事前聽到了風聲,以最快的速度將隆裕護送回宮,搶先一步拿到皇太後的金印,並和載灃一起完成了太後冊封的正式儀式。
隆裕被冊封為太後之後,小德張向隆裕進言,認為三位妃子平日安分寡言,突然在太後即位這件事上鬧得如此沸沸揚揚,肯定全都是身邊那些太監惹的禍。他們無非是希望主子們中有一個當上太後,自己也好雞犬升天,因此必須把那些有野心的太監趕出宮,否則難以安寧。小德張擬了一張單子,上麵列有以三品總管杜蘭德為首的36名高級太監的姓名,小德張說這些人在宮中號稱“三十六友”,平日拉幫結派,朋比為奸,經常向各自的主子進讒言,不除去不足以整頓後宮。
隆裕並不是會弄權之人,真要將這些太監遣返,又有些不忍。而且如果加上由他們管理的小太監,後宮因此空缺了三分之一的職位,數量太多了。但她禁不住小德張反複的勸說,最後手諭內務府,將36名太監和與之關係親近的太監,共932名宦官遣散出後宮。頭腦簡單的隆裕萬萬沒有想到,小德張通過這個手段,固然讓三位妃子身邊少了出謀劃策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趁這次事件,將自己在後宮中的異己通通都清除幹淨了,而且還在後妃身邊全都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小德張從此權焰衝天,後宮上下簡直無人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