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六節善良的慈安太後(1 / 2)

第三章福禍之間 第六節善良的慈安太後

曆史反光鏡

在殘酷的宮廷裏,善良的人並不一定能“善終”。慈安太後一生與世無爭,恪盡本分,最後卻死得莫名其妙。

慈安即東太後,是鹹豐的皇後。她為人幽嫻靜淑,舉止端莊,不善言辭,在眾妃嬪中從不爭寵,很得鹹豐皇帝的尊重。她在曆史中的影響並不明顯,也許這是她性格的原因。也因此,在曆史中她給人的記憶也並不深刻,對於她描述最多的就是關於她的死亡的猜測。但是,這樣的曆史定位對一生善良、與世無爭的慈安來說,也許是一種“福”吧!

1860年8月,鹹豐皇帝在熱河病逝,年僅6歲的兒子載淳即位。尊皇後為母後皇太後,上徽號為“慈安”;尊其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徽號為“慈禧”。因慈安居住在紫禁城東路的鍾粹宮,故稱“東太後”;慈禧居住在西路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後”。

同治、光緒兩朝初年,慈安、慈禧兩太後先後兩次垂簾聽政。慈安為人老實,鹹豐帝生前她曾屢勸“帝不應長夜卒宴”。但有時遇事也頗果斷,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出京置辦龍衣,安德海乘船隻順運河南下,龍旗招展,宛如天子出巡一般,沿途搜喬民財,激起民憤,山東巡撫丁寶楨彙報宮中,慈安立命就地正法。此事引起慈禧的極大不滿。

鹹豐帝死後不久,慈禧即與恭親王奕定計,發動政變(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八大臣,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後猝然崩逝於鍾粹宮。因死時突然,故有多方猜測。關於慈安的死因,主要有下列幾種說法:

一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

在朱壽朋的《光緒朝東華錄》載有慈安的遺詔,說她在“(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屙,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但是這種“因病致死”是那麼的快速而又突然,讓人大為懷疑。據《清稗類鈔》記載,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禦醫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需服藥”,沒想到當晚就聽說“東後上賓,已傳吉祥板(棺木)”,大為詫異,還以為外間亂傳。後來噩耗證實,他大戚曰:“天地間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當事人左宗棠,當時任軍機大臣,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嚐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二是,因慈禧與慈安交惡,慈安被迫自殺。

據《清稗類鈔》另一種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處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托,幹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

三是,慈禧進藥毒死說。

據《慈禧外紀》記載,當年鹹豐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了一個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將此事告訴了慈禧,陰險毒辣的慈禧聽了,表麵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餌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另文廷工《聞塵偶記》卻認為慈禧是因與人私通懷孕,事為慈安察覺,準備廢掉慈禧太後稱號,慈禧聞之,先下手為強,設計毒死了慈安。

慈安死後,看似對清朝政局沒什麼影響,其實不然。雖然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但是慈安的存在,對慈禧來說就是一種震懾。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麼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唯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