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堅守,使我們寂寞卻不孤獨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的處世哲學,是一條與人交往的行為準繩。人人都明白“與人為善”所涵蓋的人生哲理,但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
有一次,一位哲學家問他的學生:“人生在世,最需要做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許多。但最後有一位學生說:“擁有善心!”那位哲學家說:“你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因為擁有善心的人,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適宜的事;對於他人,則他是一個良好的侶伴,可信的朋友。”
與人為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夠善待他人的人,必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我們就擁有了一大筆的財富。雖然我們給予他人以愛、同情和鼓勵,然而我們自身卻並未因為給予而有所減少,反而會由於給予而獲得更多。我們把愛、同情、善意給人越多,則我們所能回收的愛、同情和善意也就越多。
與人為善包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孟子·公孫醜上》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意思是說: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後來,與人為善的意思有所拓展,既以善意的態度對待別人,為人著想,樂於助人。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就能和諧。
在19世紀中葉的一個冬季裏,有一個少年流浪到美國南加州的沃爾森小鎮。在那裏,善良的傑克遜鎮長收留了這個少年。
冬季的小鎮雨雪交加,鎮長傑克遜家花圃旁的那條小道變得泥濘不堪,行人紛紛改道穿花圃而過,弄得裏麵一片狼藉。看到這些,被鎮長收留下的少年心裏很不忍,因此他便冒著雪雨看護花圃,讓行人仍從那條泥濘的小路上走過。此時,鎮長挑來了一擔爐渣,將那條小路鋪好了,於是行人就不再從花圃中穿行了。鎮長對少年說:“關照別人不就是關照自己嘛!”
“關照別人不就是關照自己嘛!”這雖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卻讓少年的心靈受到很大震撼和啟迪。他就此悟出:關照別人雖然也需要付出,但同樣也有所收獲。鎮長的一句話,成為這個少年終生享用不盡的巨大財富。他後來成為石油大王。他就是哈默。
善待他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動的關係。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的人,不僅找不到合作夥伴,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 所以,我們要善待他人。
與人為善是做人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為。它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自由天地,並享受到一種施惠於人的快樂,從而有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與人為善可以給我們帶來好心情,還可以給我們帶來身體上的健康。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聯係。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發各種疾病。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對70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凡是與人為善的人死亡率明顯較低。
古往今來,與人為善是美德,備受人們推崇。“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也充分說明與人為善是君子之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與人為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與人為善。與人為善是每個人都有應具備的品格。與人為善,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才可能和睦相處,才能有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