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儲錢的小豬

一個人工作的動機不可能隻是為了工資,他應該還有其他更高層次的動力。一方麵,你有機會從上司和同事身上學習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麵,你還有機會鍛煉、提升自己。

人們工作的質量往往會決定生活的質量。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盡心盡力,積極進取,無論薪水是多還是少,因為這樣的工作作風常常是事業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而且一個人工作的動機不可能隻是為了工資,他應該還有其他更高層次的動力。但是人們卻常常麻痹自己,告訴自己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但我們應該看到工資背後的東西。工作會使我們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積累更多的經驗,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能,等等。這一切都是寶貴的無形資產。所以在工作中學習和提高自己,應該成為工作的動力,而不是隻局限於獲取老板提供給我們的工資。

俾斯麥在德國駐俄國的外交部門工作時,薪水也很低。但他在那裏學到了很多外交技巧,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決策能力。這對他後來擴大德國的疆土,進行有效的國內改革是有很大幫助的。當時俾斯麥並沒有因為自己薪酬低而不努力工作,相反,他不僅成為了一個出色外交官,而且為自己國家強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與他在外交部學習的各種能力是分不開的。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大傷腦筋的話,他又怎麼可能看到工資背後他能獲得的成長機會呢?他又怎麼能意識到這些從工資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他未來的生活將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呢?這樣的人隻會在無形中將自己困在裝工資的信封裏,永遠也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而一個人如果總以高薪酬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他是不大可能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也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薪酬固然是工作目的中的一項,但它不是最終目的。也就是說,你獲得最多的並不是裝在信封裏的工資。

除了工資,工作還給你帶來了很多機會。一方麵,你有機會從上司和同事身上學習成功的經驗,總結失敗的教訓,學習他們的技能;另一方麵,你也有機會鍛煉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力,增強工作能力,使自己成為更有作為的人。

紐約的一位富商的奮鬥史可能會給我們一些啟示。在他最初到紐約的時候,隻是在商店裏替人掃地,薪酬一周隻有6美元。後來又找了一份工作,每周是14美元。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一直很勤懇地工作。幾年後,他進了一家紐約的大公司,成了一位商務代表,年薪是3000美元。由於工作努力,業績顯著,在他最初合同尚未到期時,就獲得了一份長達10年的高薪酬。並且進入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成為公司合夥人之一,成了一個百萬富翁。

其實,在他最初工作的時候,他的一個朋友就對他說過:“你工作不掙錢而且那麼累,每天加班到深夜,這樣你能發財嗎?”但這位富商不那麼認為,他覺得任何工作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即使是在店內掃地時,他也在觀察老板是怎樣和客戶打交道的。他總是在不斷地觀察、學習、總結,如果不工作的時候,他也嚐試著和客戶交流,了解他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有時也會向老板請教一些經營方麵的問題,時間久了,他也積累了許多經商的經驗。雖然,當時隻有6美元的薪酬,但他卻學會了如何經商。這些經商的經驗豈是6美元可以買到的?所以他覺得工作的時候要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考慮。不論你從老板那裏拿到多少薪酬,你都要知道自己每天從工作中學到了什麼。不要太多地考慮工資,你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才華。因為這些東西才真正的永遠屬於你,它是你未來資產的一部分,用貨幣資產是無法估量的。它們可以創造更多新的貨幣資產。

所以,工作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是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你可以在工作中培養自己多方麵的能力,比如行政能力、決策能力、社交能力等。而所有這一切都遠遠超過了你得到的工資的價值。當你從一個新手、一個無知的員工成長為一個熟練的、高效的員工時,你實際上已經大有收獲了。

我們可以試著比較一下。兩個具有相同背景的人,一個熱情主動,積極進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精益求精,總是為公司的利益著想;而另一個呢?喜歡投機取巧,總嫌自己的薪水太低,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試問,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老板,你會雇用誰,或者說你會給誰更多的發展和晉升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