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承認錯誤
錯誤是有教育意義的,人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這樣,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以警告人們避免大的錯誤。
通常,許多人在犯了錯時,心裏總是不知所措,盤算著應否把事實隱瞞。其實,犯錯也是工作經驗,勇於承認,更是鞭策自己的方法之一。
像羅斯福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從來不怕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他還在紐約警備團第18中隊當隊長的時候,就顯出了這種高貴的品性。
曾經和他在同一個隊裏待過的一個中尉說:“當羅斯福帶隊練操的時候,他常常會在中途這樣喊一聲:‘停一下’!”
“他邊喊,邊從褲袋裏拿出一本教練手冊來,當著全隊所有人的麵,翻到某一頁,找出他所要找的內容來,認真讀了一遍,然後對我們說:‘剛才我做錯了一點,本來應當是這樣做的。’像他這樣極端誠懇的人實在不多。有時候,對他的這種行為我們常常忍不住笑出聲來。”
在他當紐約市市長的時候,在一次更為嚴重的情形中,他也顯示出了這種特性。經過他提議和努力的一個議案在國會通過之後,他發現自己的判斷錯了,也勇敢而主動地承認自己的失誤。
“我感到很慚愧,”他當著國會議員的麵承認說,“當我極力讚成這項議案的時候,我當初確實是有一點隱衷的,我不應當這樣做。而我之所以會這樣,部分原因是我的報答之心,部分是依從紐約人民的意願。”
從這裏我們看出,尋找托辭為自己開脫,並不是羅斯福的習慣。相反,他能直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盡量去糾正它。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傑出的外交官之一。
當富蘭克林還是毛躁的年輕人時,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對他批評道:“你真是無可救藥,你已經打擊了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變得太尖刻了,使得沒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他指出了富蘭克林刻薄、難以容人的個性。而後,富蘭克林漸漸地改正了他的這一缺點,變得成熟、明智。領會到即將麵臨社交失敗的命運,一改以前傲慢、粗野的習性。
後來,富蘭克林說:“我立下條規矩,絕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準自己太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在文字或語言上措辭太自主。我不說‘當然’、‘無疑’等,而改用‘我想’、‘我覺得’或‘我想像’,一件事該這樣或那樣。”這種方式使他漸漸成為事業的強者。
由此可見,錯誤是有教育意義的,人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這樣,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以警告人們避免大的錯誤。那些不肯承認自己做過錯事的人,就失掉了這種避免大失誤的寶貴經驗,而以後就會繼續犯這種錯誤。而最終的結果是他頹喪地坐下來,哀歎自己的悲慘命運。
芝加哥的醫學專家威爾遜說:“我寧願讓一個人犯錯誤,而不喜歡他為自己的錯誤找托辭來回避責任,隻要他第二次不犯同樣的錯誤。托辭是一種危險的東西,容易使人養成很壞的習慣。一個從不找托辭逃避責任的人,雖然工作不一定都做得很好,但他總是會盡力地往好的方麵去做。”
找托辭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實在是一種愚蠢的辦法。不妨讀一讀下麵這則故事。
有一次,一個很傲慢的報社主筆對英國首相格萊斯頓誇誇其談起來。當時,這名初出茅廬的青年,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與格萊斯頓一起參加一個宴會。格萊斯頓客氣地對這個青年說:“幾天之前我收到過你的一封信。”
“是我寫的嗎?一定不是我。我肯定沒有寫過。也許是我的秘書寫的吧,可以肯定那絕對不是我寫的。”
格萊斯頓先生雖然覺得很是不快,但仍舊平和地對他點了點頭。宴會漸漸進入高潮的時候,格萊斯頓先生理所當然地成了大家談話的中心。所有的客人都想找機會接近他,聽他談話,而他對每個人都非常熱心而客氣——隻是除了這位主筆先生。整整一個晚上他都在想方設法去與格萊斯頓先生交談,但總是沒能如願以償。
因為誇誇其談,這位主筆先生反而失去了與格萊斯頓先生結交的絕好機會。
因此,我們最好能虛心地承認自己的短處,切不可靠誇張而掩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