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是常識的常識(1 / 1)

前言:不是常識的常識

所謂常識,指的是那些在某一領域為人們所熟知的知識。這些知識,是進入這一領域的敲門磚,或者說,是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

但是,如果你想去歸納哲學中的常識,就會遇到麻煩。因為哲學中是沒有所謂的“熟知”的。如果你把哲學中的一些教條當作哲學中的常識,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你把哲學當作知識來學習,隻能離哲學越來越遠。即使你把這些教條記得滾瓜亂熟,對於理解哲學,也沒有絲毫幫助。黑格爾說:熟知並非真知。哲學恰恰是在那些司空見慣的地方發問,它不是對常識的歸納和總結,而是對常識的超越。

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說哲學中沒有常識。哲學中的常識是什麼?是哲學問題。在哲學中,唯有哲學問題是永恒的,而變動不居的,是那些對這些哲學問題的回答。哲學中的問題沒有答案,注定了這種回答隻能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壯性的努力。哲學的尷尬在於:它總是提出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而人的尷尬在於:他總是嚐試著去回答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從一定意義上講,哲學是沒有曆史的,它從誕生那一刻就已經死亡了。自從人有自我意識的那一刻起,先知先覺的聖人就已經把人生的種種困境和問題醍醐灌頂地提了出來,剩下的隻是回答而已。比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無限?什麼是永恒?人生的意義在哪裏……

如果你沒有幸運地恰逢哲學的誕生,隻能怪自己出生得太晚了。因為世間就一個“道”,早已經被別人發現了。後世的我們,隻能去體認這個“道”,而不是再去發現或者發明一個新的“道”。難怪維特根斯坦說:“在哲學中,是不可能有什麼新發現的。”羅曼?羅蘭更是慨歎地說:“在每一個世紀中,人們都感歎:‘什麼都給人說盡了,咱們生得太晚了。’”

同樣,哲學是無所謂進步和倒退的。後人未必比前人聰明,前人也未必比後人愚昧。那些自作聰明的思考,總是會遭到上帝的嘲笑。知識是無窮的,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而智慧是永恒的,幾千年下來,誰也不敢大膽地說自己又發明了一種新智慧。哲學家伯林說得好:“人們在試圖給出哲學問題的答案時,總是遇到困難,以至於想提供明確的答案卻又屢試不爽,由此而產生一種印象:哲學中沒有進步。”

所以說,哲學的意義並不是為我們提供哲學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對於哲學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思考沒有優劣之別,回答也沒有對錯之分,它們都將沿順時間的河流進入曆史,構成了哲學史的一部分,也成了哲學中的常識。比如,那些著名的哲學家,那些經典的哲學問題,那些精煉的哲學概念,那些濃縮的哲學名言……所有的這些,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哲學中的常識。

領悟哲學,無非就是去領悟那些給人啟迪的思考。進入哲學,無非是學會哲學式的思考。除此之外,不再有哲學。因此,我們了解這些常識,無非是去了解這些常識背後所隱藏的思考方式。不如此,我們將永遠是一個門外漢。比如,我們學習馬克思的哲學,無非是要學會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簡單地記住幾個結論。柏拉圖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海德格爾說:“哲學唯一的任務就是啟人思。”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說:哲學中的常識,是不是常識的常識。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