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申不害(1 / 2)

西方哲學篇 申不害

申不害,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申不害的學術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的影響。申不害認為,自然運行是有規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認為宇宙間的本質是“靜”,其運動規律是“常”。他要求對待一切事情應以“靜”為原則,以“因”為方法。“因”指“因循”,“隨順”。“貴因”指“隨事而定之”,“貴靜”的表現就是“無為”。申不害把這些原則用於人事,構成他的社會哲學思想。“無為”主張的淵源即《老子》的“絕聖棄智”,申不害的“無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個人作為的“無為”,以便聽取臣下的意見。但是,申不害僅僅把這種“靜因無為”的哲學思想用於“權術”之中。為了完善這種方法,他進一步發揮《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表明“無為”決不是指君主無所作為,隻是君主決策前的一種姿態。在關鍵時刻,申子要求君主獨攬一切,決斷一切。申不害的哲學思想,是君主哲學,是政治哲學。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

慎到

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著有《慎子》一書。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他由“棄知去己”觀點,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於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張,強調“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同時重視“勢治”,以為“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權勢者應“抱法處勢”,“無為而治天下”。

商鞅

商鞅,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後來的梁啟超,就曾把商鞅稱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六大政治家之一。其餘五位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時期的李德裕、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明朝時期的張居正。

商鞅,複姓公孫,衛國人,所以也被稱作衛鞅、公孫鞅。之所以叫做商鞅,是因為他後來在秦國執政十年,功勞很大,被孝公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衛鞅年輕的時候供職於魏國,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擔任“中庶子”,後因不得誌而西進入秦,很受秦孝公賞識。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年,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至此,秦國兵眾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無敵於天下,立威於諸侯。最終,秦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可是,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製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製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認為商君積怨太深,勸說他“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趙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商君之族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