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申不害(2 / 2)

法家經典——《商君書》

《商君書》是記載商鞅思想言論的資料彙編,又稱《商君》、《商子》。該書可以說是先秦法治理論的宣言。戰國末年,秦國所以能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這個曆史功績不能不歸功於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革新變法。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政策措施是什麼?這些答案都反映在這本《商君書》中。

關於《商君書》的作者,學術界頻有爭論。一種意見認為《商君書》基本是偽書,持這種看法的有郭沫若、黃雲眉、顧實、劉汝霖等。另一種意見是基本肯定《商君書》的作者是商鞅,持這種看法的除史誌的編著者外,還有呂思勉、譚獻等人。第三種意見認為,《商君書》是商鞅遺著與其他法家遺著的合編,此書非作於一人,也非寫於一時,持這種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我們的看法是,前兩種意見有些牽強,第三種意見有一定道理。《韓非子?五蠹》篇說:“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這說明商鞅確著有此書。

韓非子

韓非子生於戰國時代,為韓國公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身為韓國公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麵、係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後來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讚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歎。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馬上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原本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信任和重用他。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政認可了他們的說法,下令將韓非入獄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政在韓非入獄之後後悔了,便下令赦免韓非,然而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