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楊朱(1 / 1)

西方哲學篇 楊朱

楊朱,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在當時的文獻中也被稱作楊子、陽子、陽生、陽子居。他是老子的弟子,其學術思想的宗旨和特征是“貴己”,即極端珍惜個體生命和精神自由。《淮南子》中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行,楊子之所立也。”

楊朱的思想未得作品這一載體傳承而已基本趨於湮滅。隻有一個命題因怪誕別致而流傳至今,也就是所謂的“一毛不拔”的理論。它的基本含義有兩個:其一,拔一根汗毛而讓全世界得到利益,楊朱不幹;“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其二,拔小腿上一根毫毛,就能為自己謀得天下最大的利益,楊朱也不交換。“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可見,楊朱是以極端利己、極端珍惜肉體生命的形象,駐留在曆史的記憶中的。

呂不韋

呂不韋,戰國末年秦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遊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

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彙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複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墨家

墨家,是戰國時期墨子開創的一種學術派別。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誌、明鬼,一方麵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麵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

後期墨家彙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麵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這一學派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

墨子

墨子名翟(dí),又稱墨翟,魯國人(滕州)。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麵,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後退。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