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名家
名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善於辯論和語言分析而著稱於世。作為一個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與現代漢語所說的“名家”是不同的。這個“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稱、概念。由於種種原因,名家這個學派後來幾乎沒有了繼承人,一般人在談到先秦諸子的時候,甚至還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這個說法的,是漢代的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把先秦諸子學分成了六個學派,其中就有“名家”在內。
語言和世界的關係,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一個焦點。其中,對此頗有論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儒、墨、道三家可以看為一類,因為他們談論語言的立足點都是一樣的,即語言(名)和世界(實)的關係,盡管他們的觀點有所不同。可是,名家卻是一個另類,因為它不探究名實關係,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語言本身上,從而玩弄起了語言的概念,利用語言本身做起了遊戲。名家關注的不是語言的所寓含和表達的內容和意義,而是看重語言本身邏輯技巧,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詭辯論。鄧析、公孫龍、惠施這些人物也因此而出名。
鄧析
鄧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和革新家。子產在鄭國執政時,鄧析任鄭國大夫,既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名家的先驅。從現有史料看,他是堅決反對“禮治”的先行者,主張“不法先王,不事禮義”。他不滿子產所鑄刑書,竟自己編了一部《竹刑》。晉人杜預在注《左傳》時說,鄧析“欲改鄭所鑄舊製,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於竹簡,故言竹刑”。鄧析提出“事斷於法”的主張,意即必須以法作為判斷人們言行是非的標準,這正是後來法家反對“禮治”、主張“法治”的要求。目前流傳的《鄧析子》據傳是後人偽托,但其中有些觀點當源於鄧析。
據說,鄧析還曾私家招收門徒,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當時向他“學訟者不可勝數”。這也是中國法製史上的創舉。鄧析又以擅長辯論著稱:“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他的倡導和鼓動下,當時鄭國曾興起一股革新浪潮,給新、老貴族的統治造成嚴重威脅,以至“鄭國大亂,民口歡嘩”,最後終於出現了“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的結局。駟歂是繼子產、子大叔之後的鄭國執政,他殺了鄧析,卻不得不用《竹刑》。
公孫龍
公孫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趙國人。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據說,公孫龍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去見燕昭王以“偃兵”。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龍卻當麵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龍善於辯論。《公孫龍子?跡府》中說,公孫龍與孔穿在平原君家相會,談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龍由是遂詘,後不知所終。公孫龍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龍子》一書中。《漢書?藝文誌》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後人彙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惠施
惠施,宋國(今河南商丘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他曾經做過魏國的宰相,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尊齊為王。
惠施和鄧析、公孫龍一樣,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隻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