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名家(2 / 2)

孫子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並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據說,孫子經伍子胥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讚不絕口。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80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采取“迂回奔襲、出奇製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裏,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對於孫子的曆史功績,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道:“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縱橫家

縱橫即合縱連橫。縱橫家是戰國“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時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以擅長外交辭令和遊說談判著稱。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等人。

時勢造英雄。戰國時代的弱肉強食和野蠻廝殺讓縱橫家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們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動之於利害,曉之於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時而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時而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想當年,蘇秦佩六國相印,連六國逼秦廢棄帝位,何等的風光!孟子評價蘇秦說:“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裏,最後協助秦國推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最終消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天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著名學者斯格賓格勒在《思想的沒落》一書中高度讚揚了中國的縱橫家,認為具有實際的借鑒作用。七十年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就深受《思想的沒落》一書的影響,甚至有人稱基辛格是現代的蘇秦、張儀。

張儀

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魏國貴族後裔,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時期,張儀相秦。他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采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於魏。

蘇秦

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字季子。自稱“進取之臣”,“以不複其常為進者”。早年遊說諸侯,後為燕昭王親信,受命使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造成“弱燕敵強斉”的形勢。齊泯王末年任齊相,勸泯王勿與秦稱東西帝,使秦亦廢帝號。與趙奉陽君李兌共同約燕、齊、韓、趙、魏五國合縱攻秦。趙封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穀關雷池半步,並歸還所奪魏地溫(今河南溫縣西南)、軹(今河南濟源市南)、高平(今河南濟源市西南),歸還所奪趙地王公、符逾。後燕將樂毅大舉攻齊,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漢書?藝文誌》縱橫家類著錄《蘇子》三十一篇,現已佚失。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其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戰國策》和《史記?蘇秦列傳》所記年代及事跡紊亂,僅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