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篇 道術將為天下裂
《莊子?天下》篇的關鍵之語“道術將為天下裂”,形象而深入地描繪出周代學術發展的軌跡。莊子後學眼中的“道術”向“方術”的轉變,實質上就是學術由“混沌”狀態向細化狀態的發展進化,也正對應了王官之學向諸子之學的轉化。這是時代的進步,是學術發展的必然。
《莊子》中最後一篇叫做《天下》,稱的上是最早研究總結春秋戰國各學術流派的文章之一,該文開篇在回顧了周代“《詩》以道誌,《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的學術一統之後,筆鋒一轉,言“天下大亂”,道德從此不再統一,學者們多各有一見,各執己端,就像是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各有自己的用場,又像是百工技藝,各有自己的用途,但誰也不能包容全體,這也就是“道術將為天下裂”,道術因天下的分崩離析也被弄得分道揚鑣了。
“道術將為天下裂”,是對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一個寫照。而這種“裂”,其實不是別的,恰恰是諸子們主動、自覺地探討社會人生、獨立創造思想體係的一個表現,是他們高漲的理性精神充分發揮的一個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裂”是必然的;有“裂”就有衝突,有對立,有辯難,有反駁,有攻乎異己,有強調己意,這樣,“裂”又必然是要加劇的。“裂”的結果是“完整”“全麵”的打破,是片麵、極端的強調,用荀子的話來說就是各有所“蔽”,卻也是各方麵學理在各自不同角度中的深化,分別形成不同的理論體係,經過這個分裂、碰撞、對立、互補、深化的過程,待它們再被統一到一起的時候,學理就該上到一個新的“台階”了。
百家爭鳴
“道術將為天下裂”的結果,自然就是“百家爭鳴”。麵臨著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結構的急遽變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固有禮法已經失去了“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霸權,每個有誌於重新設計社會人生秩序的知識分子都躍躍欲試,紛紛提出自己的方案。他們每個人經曆不同,感受不同,旨趣不同,學術來源不同,立場不同,又沒有正統約束,自然可以隨心所欲闡發學理,發表見解。他們著書立說,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也許並沒有爭論出一個標準答案。這場爭論的意義,也許就是他們爭論的問題本身。比如,什麼是永恒?什麼是無限?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自由?人生的意義在哪裏?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語言和世界的關係是怎樣的?……如此等等,都沒有答案,而且,它們也不是因為時代的局限而沒有答案,而是永遠都不會有答案。它們不是因為回答這些問題的人愚笨而得不出答案,而是無論多麼聰明的人也得不出答案。這樣的問題,有一個術語專門來稱呼,那就是“哲學問題”,而用自己的腦袋無聊地回答這些問題的人,我們也有一個專門的稱呼,那就是“哲學家”。而百家爭鳴,就是一堆哲學家圍繞著一堆不能回答的問題展開的討論。正因為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派別,才有了“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