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9.越簡單,越快樂(1 / 3)

第六部分 9.越簡單,越快樂

我們的快樂,大多是在衣食住行的方麵體現出來。如果生活變得複雜化,快樂也就不那麼容易獲得了,越是簡單的生活,就越容易收獲快樂。

9.1簡單是生活的真味

一群同學在一起聚會時,不知是誰提出將來要去西藏走一走的想法。這勾起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興趣,高談闊論的場景立刻展現。

“我想去桂林,這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阿斌說,“我要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去盧浮宮看畫,去維也納聽音樂,最好都能實現,要不,實現一個也行。”阿斌在大談他的宏偉理想。

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張誌偉說:“我的心願可沒你那麼複雜,我希望明年這個時候我們大家還能坐在一起,一起來吃這盒飯就行。”

“你這算什麼心願呀!明擺著,這麼簡單的事,隨時都可以實現。”大家對他的想法進行批判,“簡直太沒有意思了”。

“這簡直俗得掉渣了,老土!”不知誰冒出一句話,引來大家的一片笑聲。

“對呀,我要的就是這種簡單的事。這種俗事,隨時都能得到,不像你們,想得那麼遙遠,那麼複雜。”

的確,在生活中,太遙遠的夢想,實現的時候遙遙無期,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我們的心過於向往那些遙不可及的良辰美景,而對身邊觸手可及的美景卻視而不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生活懷有種種的不滿,沒有塞納河畔的歌聲、沒有香榭麗舍大街的浪漫、沒有凱旋門的壯觀……還有許多的沒有,所以我們總是不快樂。

詹妮弗?梅西是休斯敦大學的一年級學生。她第一次在信用卡上簽了名,得到了一件T恤衫。一年後,她發現已經在14張信用卡上簽了字,總計消費高達兩萬美元。

34歲的佩奇?霍爾度完蜜月回來,發現自己已經被老板炒了魷魚。她和丈夫不得不開始盤算如何償付結婚、度蜜月以及購置新房家具的182萬美元。

與以往其他年代的人不同,現在美國18~35歲的青年都是伴隨著債務文化成長的。這種文化是由方便易行的信用卡產品、持續繁榮的經濟以及昂貴的生活方式組成的。有關人士指出,現在許多美國青年往往是靠欠單生活,利用信用卡和貸款來支付餐館費用,來購買高科技玩具以及新款汽車。有很多學生在他們大學畢業之前,就已經債台高築。因債務纏身,不少人發現自己現在已經很難買得起房了。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得竭盡全力來償還我們的欠款。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信用卡不好,是“超前消費”不對,還是經濟繁榮、高科技發展有罪?

還是一位美國青年自己說出了問題所在: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廣告都在鼓吹這樣一種觀念——當今的年輕人有權享受豐富的生活方式。“在那瘋狂的緊跟時髦生活的浪潮中,我們便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金融麻煩中。”

睿智的中國古人早就指出:“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謂“世味”,就是塵世生活中為許多人所追求的舒適的物質享受、為人欣羨的社會地位、顯赫的名聲,等等。今日的青年人追求的“時髦”、“新潮”、“時尚”、“流行”,也是一種“世味”,其中的內涵說穿了,也不離物質享受和對“上等人”社會地位的尊崇。這種“世味”一“濃”,人就會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樣忙碌起來——或拚命打工,或投機鑽營,應酬、奔波、操心……你就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有輕鬆地躺在家中床上讀書的時間,也很難再有與三五朋友坐在一起“侃大山”的閑暇。你忙得會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你忙得會沒有時間陪父母敘敘家常……

可憐的美國青年人,在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廣告的強大鼓動下,“世味”一“濃”再“濃”,瘋狂地緊跟時髦生活,結果“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金融麻煩中”。今日的美國青年人盡管也在努力工作,收入往往也很可觀,但收入永遠也趕不上層出不窮的吸引人的消費產品的增多。如果他們不克製自己的消費,不適當減弱濃烈的“世味”,他們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生活。

在人的一生當中,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迷惘裏,還不如過著簡單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滿足來得快樂。

“隻有簡單著,才能快樂著。”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時髦,不扮貴人相,過一種簡樸素淨的生活,過一種外在的財富也許不盡如人意,但內心充實富有的生活。這是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著的樂趣,也有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溫馨、自由活動的閑暇,還用去忙裏偷閑嗎?“世味淡,不偷閑而閑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