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猜想你們中間很多人,也許是絕大多數人,正在琢磨,我能做什麼?我究竟有沒有前途?當然沒有。太晚了,你們已經吸收了太多東西,以為自己懂得太多。你們再也不是19歲了。你們有了‘內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們腦袋上的學位帽。
“你們已經被報銷,不予考慮了。我想,你們就偷偷摸摸去幹那年薪20萬的可憐工作吧,在那裏,工資單是由你兩年前輟學的同班同學簽字開出來的。事實上,我是寄希望於眼下還沒有畢業的同學。我要對他們說,離開這裏。收拾好你的東西,帶著你的點子,別再回來。退學吧,開始行動。”
拉裏?埃裏森的演講雖然有些偏激,但是其中還是有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的成功者都不是擁有高學曆的人?高學曆又代表了什麼?布蘭德說:“有許多人孜孜以求地為了獲取知識,最終成為了一個受過教育的傻瓜。”
知識是要運用到實際中,才能成為一個人的能力,才能為社會和個人帶來財富的。如果隻是讓獲取知識成為取得高學曆的手段,那這樣的學曆、這樣的文憑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在我們的身邊,這樣擁有高學曆卻缺乏能力的人並不少見,他們思考起問題來教條刻板,不知如何把他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中。更可怕的是,他們的知識常常會用於對成功者的評頭品足。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是他們生活中惟一的興趣,但卻從來沒有找到一種方式運用知識,把知識變為獲取成功的手段讓自己和家庭從中受益。這樣高學曆的人沒能取得成功,其原因也就非常明白了。
日本的索尼可謂是眾所周知,索尼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和它的用人體製有很大的關係。在這裏一萬多名雇員一進入公司,其學曆就會被封存起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工作中,大家不論學曆高低,隻比能力強弱,結果他們發現科技人員中有相當部分的人並不是“科班出身”,而且這些人更具創造能力。因而,這也使索尼的“世界第一”新產品不斷問世且暢銷世界,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也因此被喻為“經營神童”。
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製造文憑,而是解放一個人的腦袋,培養一個人的能力。時下,很多人說普通大學生已不頂用,中專生更沒市場,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就促使很多人繼續向上深造,希望高學曆可以帶給他們好的前途。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隻憑一紙學曆就能解決一切嗎?肯定不是,歸根到底,還要靠一個人的能力。所以說,如果沒有能力,學曆就隻是一張廢紙。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裏,成功的關鍵在於提高捕捉、獲取信息和檢索、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不在於有幾張文憑。文憑可以證明一個人的過去,卻不能夠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要想成功,還是要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草根英雄,出身於草莽之間。雖沒有高學曆,但卻成就了許多高學曆者都隻能仰望的“大業”。他們用自身最真實的經曆向我們印證了一個真理:男人學曆低不等於能力低。學曆是事業的敲門磚,但決不直接導致成功;沒有能力,學曆隻能是一張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