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另辟蹊徑,出奇製勝(1 / 2)

第八章 另辟蹊徑,出奇製勝

步入商場之中,試圖大賺一筆的人,總是會發現擺在自己麵前有很多的困難。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勞動力都並不充足,而且商場中已經有了眾多強大的競爭對手。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幾乎被用到了極致,各種生意幾乎都被人搶先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夠另辟蹊徑,而是選擇跟風,那很可能賺不了什麼錢,甚或賠錢。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去做才能賺到錢呢?

孫武曾說過:“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即作戰要以正兵擋敵,以奇兵取勝。出奇方能製勝,尤其是在不占優勢或是優勢並不明顯的情況下。出奇就是創新,就是以不同於他人、不同於傳統的方式出現,這樣才能吸引眾人的目光,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楊海泉就是出奇製勝的代表。

楊海泉祖籍廣東潮州,1926年出生在泰國北欖府海日村。因為家境貧寒,小時候隻讀了四年書,還是斷斷續續的,總共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1年。從20歲起,他就開始出去打工,幹過照相館的傭工、客棧的店小二,當過麵鋪的夥計。25歲那年,在朋友的建議下,他籌集了一點錢開了一間雜貨店,收購一些土特產轉賣給商人,但因小本經營,又正好碰上經濟危機,雜貨店開張沒多久就倒閉了。

這次失敗沒有讓楊海泉灰心,他決心在各競爭行業中發現“單行獨市”的生意,出奇製勝,以爆大冷門來闖天下,使自己獨占鼇頭,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位捕鱷魚的老朋友,從談鱷魚的捕捉,到鱷魚收購商拒收不達規格的幼鱷皮問題,喚起了楊梅泉對鱷魚的興趣和認識。他突發靈感:幼鱷皮不夠規格,捕殺十分可惜,何不養大再殺?何況隻捕不養,長此下去,早晚會導致鱷魚的絕跡。

說幹就幹,於是,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錢,先行經營收購鱷魚皮的生意,繼而在家裏自築了一個白灰水池,並扮作獵鱷者深入鱷戶區,廉價收購幼鱷。幼鱷並不值錢,楊海泉的人緣又好,故捕鱷者往往不收分文送給他。但因他是小本經營,經濟拮據,連不多的飼養費也難以支撐。朋友們都不理解他為何要作這一反常投資,紛紛勸阻,親友們也不屑一顧,有的甚至冷嘲熱諷地說:“隻聽人家說養雞養鴨,養牛養馬,從來沒聽說養鱷魚的。”他母親也時發怨言:“養虎傷人,養鱷積惡”,要兒子“改邪歸正”,幹正當生意。受到這麼大的阻力,這是楊海泉早就預料到的,畢竟養鱷是史無前例之事。但楊海泉認為一條沒人走的路,可能荊棘叢生,可能充滿艱辛與挫折,當時也隻有這樣的路才有大錢賺。

初期由於沒有經驗,幼鱷死亡率相當高,而且飼養費花銷很大,迫使他不得不宰掉一些鱷魚,以獲取資金。這樣邊殺邊養,經過3年的周轉,才基本解除了經濟困境。

鱷魚性猛而且不好養,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差,特別是幼鱷,生長機能十分脆弱,對氣候尤為敏感,並常因受驚而發生痙攣而致病,嚴重的還會引起殘廢或死亡。為此,楊海泉日夜觀察,琢磨飼養鱷魚的規律,最終功夫不負苦心人,在對鱷魚習性的深入了解後,楊海泉終於解決了這個難題,使得鱷魚的存活率大增。

後來,隨著經濟好轉,楊海泉著手擴充養殖場,修築飼坑,增添屠宰設備。過去,泰國的鱷魚多是狩獵者在捕獲現場宰殺的,設備簡陋,工序馬虎,皮質大受影響。楊海泉決心要創出第一流的鱷皮,一番努力之後,楊海泉研究及改良宰殺方式終於出現了成果,鱷魚皮質大大提高,用戶大為歡迎,價格也提高了許多。憑著這一優越條件,楊海泉自己包攬了出口業務,組織經營機構,直接與外國客商往來。由於他善於經營,講究信用,他的友商貿易行名聲越來越大,順利建立起了鱷魚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