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奮六世之餘烈 四、最重要的是激勵士氣
【史海回眸】
在一係列軍事和外交準備工作就緒後,秦王政開始實施趙國的兼並戰爭。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秦王政用計挑起燕、趙大戰,然後又以救燕為名,派大將王翦等兵分兩路進攻趙國。當趙國大將龐煖從燕國率軍回救時,趙國的漳水流域和河間地區已經完全失守。
雖然龐煖回救暫時穩定了趙國局勢,但趙國在秦軍的這次軍事行動中又一次大傷元氣。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十月,秦王政又派大將桓齮率軍20萬大舉進攻趙國的平陽,趙王派大將扈輒領兵30萬前往救援,雙方在汾水以東展開會戰。
秦軍背水列陣,拚死作戰,無不以一當十,戰況非常慘烈。秦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會戰的勝利,趙軍主將扈輒陣亡,士卒死傷過半。
此戰之後,趙國國內的軍隊已不足以抵擋秦國的下一波進攻。為了加強對秦軍的防禦,第二年初,趙王不得不調回由李牧統率的防守匈奴的北部邊防軍,這是趙國的一支勁旅,主將李牧又非常善於用兵。
李牧回師,戰局很快出現了變化。他率軍進擊平陽,雙方展開激戰,趙軍以少勝多,秦軍遭遇慘敗,此前所向披靡的20萬秦軍損傷過半,所剩不到8萬人。
趙軍乘勝出擊,秦軍風聲鶴唳,往西一直撤退到曲沃,這才勉強穩住陣腳。
接到前線戰敗的消息,秦王政非常震驚。他立即召集丞相王綰、國尉尉繚、廷尉李斯商討對策。經過一番計議,他作出了如下決定:
1.令尉繚在一月內募集10萬軍隊,由秦王政親自率領,禦駕親征,以激勵士氣。
2.令桓齮就地防守、整編和補充軍隊,必要時,可以征調韓國人從事軍中雜役。
3.由李斯發動一批趙奸在趙王麵前造謠,密奏李牧在占領平陽地區後,仍按照守邊舊習,私自設卡收稅,稅收不繳國庫,破壞稅收體製。
4.讓間諜發動邯鄲及平陽地區的百姓舉行請願活動,聲稱李牧功大,應該封侯進爵,並讓另一批朝中內奸在趙王麵前煽風點火,引起趙王對李牧的猜忌。
秦王政十四年四月,秦王政親率1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前往曲沃增援。他以楊端和為裨將,負責執行他下達的一切軍令;王賁、恬為帳中左右校尉,入則隨待,出則參乘。
秦王政非常希望李牧還在平陽,他想和李牧一決高下。
令他失望的是,他在行軍途中得知李牧已被趙王封為武安君,調冋朝中任右丞相去了。
秦王政留下2萬人馬屯駐安邑,作為後軍,然後率領其餘8萬人進入曲沃。
桓齮率領部將在東門城外10裏處相迎。
桓齮跪伏在地,向秦王政請罪說:“罪臣桓齮迎接大王,請大王治罪!”
秦王政扶起他,安慰說:“將軍已經盡力,何罪之有!”
秦王政騎在馬上緩緩而行,他發現秦軍將士一個個誠惶誠恐,仿佛大禍臨頭的樣子,尤其是他的目光所到之處,所有人都低頭或是避開視線。很顯然,秦軍士氣低落,這次戰敗對於桓齮和全軍將士都是一次沉重打擊。
桓齮16歲開始從軍,跟隨白起南征北戰,身經數百戰,從沒有過戰敗紀錄,沒想到臨近晚年卻敗在李牧之手,一世英名掃地,心裏當然不是滋味。
秦王政此次前來,本想與李牧一決高下。現在,李牧不在,他失去了最尊敬的對手。接替李牧的趙將郭信是趙王寵臣郭開的弟弟,此人和他哥哥一樣貪財好色,並無過人的本領,秦王政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決定讓桓齮繼續指揮這一仗,讓他替自己挽回聲譽,成全一世英名,鼓舞全軍士氣。
秦王政對桓齮說:“寡人這次前來有兩個目的;一是慰勞士兵,鼓舞士氣,二是為將軍帶來10萬新兵,交將軍調遣,助將軍破敵。”
說罷,他將桓齮遞交上來的應罰名冊第一卷燒掉,將其餘的幾卷還給桓齮,然後對桓齮說:“拿回去重新檢討,雖然軍法宜嚴,但也要分清過與罪。在無心或不得已的情況下犯的錯謂之過,再大也不至於死,有心或大膽妄為而犯的錯謂之罪,再小也必須予以嚴懲。至於細節,寡人就不再說了,請將軍自己斟酌。”
其實,第一卷所列處罰名單都是都尉以上的將領,處罰從斬首到削爵為普通士兵不等。如今,秦王政燒掉了這一卷名冊,就表示他既往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