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古一帝舍我其誰 三、卻匈奴,修萬裏長城
【史海回眸】
秦始皇三十二年,北方的雲中、九原等郡紛紛傳來匈奴入侵的消息。
此前,秦始皇曾得到圖讖,上麵有“亡秦者胡”的字樣,這使得他長時間為此憂心忡忡,現在聽說胡人侵邊,當即怒發衝冠,決定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
為了解決匈奴問題,秦始皇決定親自巡視北邊。丞相李斯和將軍蒙恬隨駕,朝中由右丞相馮劫和廷尉蒙毅留守。
秦始皇一行沿德水北上,直達九原郡。在九原,秦始皇召集文武大臣和當地了解匈奴習俗的學者,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討論解決匈奴問題的辦法。
首先發言的是韓廣,韓廣是原趙國的上穀小吏,經常踉匈奴人打交道,對匈奴人比較了解,他介紹了匈奴的生活習俗、物產、民風、社會組織、作戰方式等。
九原郡尉報告了當前的敵情,說邊防最發愁的是防線太長,人員分散,而匈奴騎兵的機動性很強,常常突然集結重兵攻擊一點,一陣燒殺擄掠後則像一陣風飄去。這就好比蚊蚋吸血,隻能將其臨時驅散,卻無從根絕,邊境守軍不勝其煩。
其他官員也相繼發表了自己對匈奴人的看法。
秦始皇聽後肝火大動,認為匈奴欺我大秦太盛,決心從根本上解決匈奴禍患邊境的問題。
幾天後,始皇將李斯等文官留在九原,與郡監禦史一起討論民政興革的問題,自己則帶著蒙恬、郡守任囂、郡尉以及6000虎賁軍和6000都卒巡視邊境。
—路上,他們看到了匈奴入侵時所留下的慘狀。沿途沒有城市,隻有一些村落,大的村落有上千人,小的隻有數十戶。這些人家都以土磚築牆,構成壁壘,一旦匈奴入侵就相互示警,小村莊的人則全退入大寨,既是為了保命,也是為了協力抵抗。尤其是年輕男女,個個奮勇殺敵,奮不顧身。
秦始皇在與當地父老的交談中發現,邊境的情形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
河南一帶(今內蒙古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偏僻荒涼,內地人都不肯遷移到此,因此造成人口稀少,兵力薄弱。以往匈奴每年春秋兩季按時南下牧馬,每每有留下來過冬的。後來,匈奴人看到九原郡無力對抗他們,膽子就越來越大,索性紮根於此,專以搶掠秦人家畜為生。這類匈奴人年年都在增加,地方政府無力怔討,隻好閉關自守。老百姓求告無門,要麼竭力抵抗,慘遭屠殺;要麼自行籌錢向這些匈奴人示好,並按時繳納賦稅,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始皇問蒙恬說:“蒙將軍,你認為該如何解決這些事?”
蒙恬說:“我認為,對付匈奴應使用‘麻雀戰法’,地方政府實施全民皆兵和‘堅壁清野’。散居的民眾納入大寨,無論男女老幼,皆要接受軍事訓練,以行伍編組,平時各行其業,戰時從事戰鬥。一旦有匈奴入侵的消息,牛羊家畜應趕入大寨,農作物需提早收割,來不及收割的農產品要徹底銷毀,不讓敵人得到任何東西。匈奴被逼攻堅的話,我們可以根據入侵敵人的多少強弱,或者集合數寨、數縣的兵力加以圍殲,或者集合全郡的兵力予以奸滅或驅逐。此外,要想徹底解決胡患,為千萬年子孫作長遠打算,朝廷必須調動大量的兵力掃蕩河南之地,然後以河為塞連接原燕、趙、魏所築長城,阻擋匈奴騎兵。而最為要緊的是沿河實邊,將內地老百姓移來,一來可以開墾,將荒原變為良田,二來可以擔任邊境防衛。這樣一來,即使匈奴膽敢入侵,也不至於像現在如入無人之境。”
“調動大軍掃蕩不成問題,但移民實邊及修築長城耗費太大!”秦始皇說。
“陛下,移民實邊和修築長城的花費確實很大,但若不這樣做,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胡患!”蒙恬堅持說。
“既然如此,就這樣做吧!具體細節回鹹陽後再議。”
回到鹹陽,秦始皇召集文武大臣商議。蒙恬在大殿中央設置了一個沙盤模型,為大家講解北方邊境形勢和進攻匈奴的作戰計劃,他說:“我們的計劃是用30萬人馬掃蕩河南地區的胡人,此戰以消滅胡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不拘一城一地的得失。再配合運用民間的全民皆兵和堅壁清野策略,防止胡人流竄,胡人受到重大傷亡及無處可去的打擊後,一定會逃回河北(即內蒙古河套以北)山區恢複休養,以圖再舉。而我們將胡人驅逐出河南之地以後,就以德水(即黃河)為塹,再將河北原燕、趙一帶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延伸,從燕地遼東渤海邊一直連到秦地臨洮,形成萬裏屏障,以阻擋胡人的進兵。並將前罝部隊派至陽山,設立烽火台及巡騎,偵察胡人行動,若胡人以小股部隊入侵,則加以阻擋殲滅;若以大股部隊入侵,則可以利用烽火台向後方傳達警訊,並設法阻敵,使河南的守備部隊有充裕的時間準備應戰。同時,要有計劃地移民實邊。匈奴族在河南地區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原因在於河南人口太少,尤其是徳水沿岸數百裏見不到人煙,匈奴騎兵來去如入無人之境。長城築好後,可以沿長城一帶設立城鎮。在戰爭時期,這些城鎮既是邊境上的第一道防線,又是開發河南肥沃土地及畜牧的初歩據點;而在和平年代,胡人若願意臣服我天朝大國,這些城鎮又可以作為邊貿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