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預測市場有效嗎? 跋一 我理解的巴菲特的價值投資(2 / 3)

7、不理會市場預測。誰會想到1997年年底,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日本竟陷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經濟蕭條危機中?誰又會預測到俄羅斯無力償還大筆外債、東南亞金融市場紛紛重傷倒地,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6周內跌了1800點,然後3個月內又能重新創出新高?答案是:沒有人能預知到這種種結果。就算有人聲稱他曾準確地預測過市場或預知過以上的這些事,他們也未必能再次準確地預測類似事件。

作為全球經濟一部分的各國股票市場,是一個永恒進化、且隨時處於調節狀態的複合係統。單純的預測模式在短期看似乎還有效,但從中長期的觀點看最終將失效。預測的結果雖然很誘人,但如果真的想要依賴它來進行有效投資,就顯得再愚蠢不過了。

值得提醒的是,巴菲特說過股票市場有時是有效率的,卻沒有說過股票市場是永遠有效率的,股價也常常不能完全反映出公司的內部價值。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投資人心理上的過度反應,從而造成對基本麵誤判的結果。價值投資人可以利用這些價格與價值不符的時機來進行投資,可是一旦摻雜了對總體經濟或股市未來表現的心理預測,投資人的價值投資策略優勢就可能被打折扣,甚至化為烏有。

8、等待有利投資機會。托伊?科布(Toy Cobb)曾說:“威廉斯等球時間比別人都多,是因為他要等最適合打擊的球。”嚴格的選球訓練是造就威廉斯成為過去75年來唯一有四成棒球打擊率的強棒球手。巴菲特也非常崇拜威廉斯,他在很多場合都希望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能分享威廉斯的打擊策略。威廉斯在《棒球打擊技巧》(The Science of Hitting)一書裏剖析了他的打擊技巧與讀者分享。他將好球帶劃分為77個棒球大小的格子。巴菲特假設:“當球處在最佳位置的時候才揮棒,這是威廉斯有四成打擊率的原因。如果他選擇又低又偏外角的位置揮棒,打擊率就會降低為隻有二成二。”

威廉斯的打擊策略如運用到投資上顯然至為恰當。巴菲特認為,投資就像麵對一係列投球一樣,想要有較好的成績,就必須等待投資標的的最佳機會的到來。巴菲特表示,許多投資人的成績不好,是因為常常在球帶位置不好的時候揮棒。也許投資人並非不能認清一個好球(一家好公司),可事實上是忍不住、亂揮棒才是造成成績差的主要原因。那麼要怎樣做才能克服這種毛病呢?巴菲特建議投資人要想像自己握著一張隻能使用20格的“終身投資決策卡”,規定你的一生隻能做20次投資抉擇,每次揮棒後此卡就被剪掉一格,剩下的投資機會也就越來越少,如此,你才可能慎選每一次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時機。對又低、又偏外角的球盡量不要揮棒,威廉斯就是寧願冒被三振出局的風險去等待最佳打點時機的到來。投資者是否能從威廉斯的等待最佳打點時機中獲得啟迪呢?

9、價值投資謹記。就像要享受飆車的快感就必須背負安全駕駛責任、熟讀操作手冊一樣,如果投資人決定要采取價值投資策略,就必須切實遵守以下原則:

● 在沒有確定是否將投資股票當作是經營企業一樣之前不要輕言投資。

● 靠自己的努力分析標的公司的基本麵狀況,同時也分析你所不喜歡的公司的基本麵,使自己成為對該公司或產業最明白的人。

● 如果你沒有準備最少要持有股票超過5年以上,就不要輕言采取價值投資。對講究投資安全的人來說,持股時間越長,其安全保障就越大。

● 投資組合切忌融資。切記,突然而來的金融風暴以及隨之而來的保證金追討,將可能使未來有可能大獲盈利的投資組合化為泡影。

● 修身養性以配合執行價值投資策略。

作為價值投資人,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努力去了解你的投資標的。如果你願意比一般投資人付出更多的精力來分析標的公司,你就會掌握更大的競爭優勢。巴菲特表示,其實價值投資策略並沒有超出任何投資人的理解範圍。我們非常同意他的這一說法,因為你甚至不需要有什麼財務專業碩士級的評估能力,就能輕易靠價值投資策略賺錢。但是有一條是必須再次強調的,就是花時間和精力來研究所投資的標的公司的經營過程,就像巴菲特說的:“投資其實比你想的容易,但看起來很難。成功的投資不需要太艱深的數學和難懂的符號,不需要去了解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國際彙率的波動,也不需要費心思去猜測國家金融政策的變化,更不需要去追逐那些市場大師對股價走勢的分析預測。”然而遺憾的是,許多投資人寧願花時間無聊地追逐當下市場狀況,也不願意花時間去研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但是請相信,一味相信股票市場上那種東拚西湊的小道消息或慣於用一些旁門左道來作為投資策略,是絕對比不上花幾十分鍾閱讀投資標的公司的最新營運和財務報告來得實用和有效。

10、投資與投機的界限。凱恩斯、格雷厄姆、巴菲特等偉大的投資思想家都曾對投資和投機的差異表示過自己的看法。凱恩斯認為:“投資是賭資產未來報酬率所進行的活動,而投機則是賭市場心理的活動。”格雷厄姆認為:“投資是一種經過深入研究的保本獲利行為,而任何沒有達到上述要求的理財行為都應被視為投機。”巴菲特深信:“如果你是一名價值投資人,那麼,你一定會研究標的公司的未來發展,如果你是投機客,你就不會去理睬標的公司的營運狀況,而隻會預測它的未來股價的可能走勢。”一般說來,這些偉大的投資思想家都同意投機客隻在意股票價格未來的走勢,而投資人則在意標的公司基本麵狀況的說法。如果他們的看法無誤,那麼當今金融市場的主流勢力是投機而非投資。

格雷厄姆在最後告別人世之前曾接受查爾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的訪談。埃利斯是格林威治合夥公司(Greenwich Parters)的合夥人,也是《打敗輸家》(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一書的作者。他於1976年為《財務分析師》期刊訪談格雷厄姆。埃利斯回憶當時格雷厄姆談投資和投機的看法時似乎並不在意市場上的投機風氣,因為他認為市場上本來就存在許多投機客。但使格雷厄姆感到困擾的是,許多原本想真正投資的人也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在市場上沾染一些投機習性。

其實,投資和投機兩者之間的界限一直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爭議話題,雙方的支持者也彼此口誅筆伐。我們則認為,如果從采取價值投資策略的角度來研究投資,投資人必然會對標的公司的營運狀況和股票價格表現有更深的認識。而如果投資人采取廣泛分散的投資策略,將會發現股票周轉率高,交易成本也隨之增加。反過來,低周轉率投資可以提升可能的獲利空間。當投資者發現每天都忙於追漲殺跌,到頭來隻是一場遊戲一場夢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累積真正的投資知識和策略,也會和投機市場漸行漸遠。研究表明,知識的累積絕對可以增加我們的投資報酬,同時降低整體風險。我們還相信知識將最終分隔投資和投機的界限。投資者會發現:隨著投資人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他的思考和行為就越不可能被純粹的投機意念所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