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綜合國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未來人民幣將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後全世界第四大硬通貨,人民幣資本崛起已是勢不可擋。對一個美元區投資者來說,如果2007年他將1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投入中國資本市場,即使假設存入銀行沒有利息或資本本身不升值,10年後到2017年,假設人民幣升值1倍,他隻要賣掉人民幣資產換回美元,以美元計的年複合回報率也仍有10.5%。同美國30年期國債5%的收益率相比,回報率要高出一倍。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從2005年中中國央行提出人民幣彙率改革至今已是一個確定而不爭的事件,而對這一確定事件進行投資,潛在的風險要比30年期美國國債要小很多。
如果假設中國是一家上市公司,1995年人民幣對美元1:8.27,當年中國GDP總值為57733億元人民幣。從美元角度衡量,16年前的1995年,中國經濟總規模還隻是美國的一個創業板公司,係統及政策風險也頗大。但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特別是2001年入世10年的強勁發展,“中國”這家世界最巨型的上市公司早已今非昔比:2005年GDP總值達到2.4萬億美元,排列世界第四。2007年7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6年GDP初步核實數據顯示,中國2006年的GDP達到人民幣21.087萬億元,約合2.70萬億美元,與德國2006年的2.30萬億歐元(約合2.86萬億美元)GDP僅一步之遙。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又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瑞穗證券亞洲公司的股票調查部長小原篤次認為:“2025年前後中國GDP將超過美國。”
中國無論在經濟總量、綜合實力和外彙儲備規模上都已名列世界前茅。可是,人民幣的彙率卻仍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2005年7月1日,央行放開人民幣對美元的浮動幅度,到今天也隻是近8%的升幅,因此對外資而言,中國是一個價值被大大低估的巨型藍籌股。
換一種角度看,美國沃爾瑪和微軟兩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為5000多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萬多億人民幣,是目前深滬兩地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5,也就是說僅美國兩家上市公司就可以買下1/5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這豈不很荒謬!其實,這裏的言外之意是,在中國資產被嚴重低估時,中國股市所謂的市盈率還重要嗎?正是看到這一嚴重被低估的事實,以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蓋茨等為代表的海外資本操盤精英競相重倉投入中國資本市場就不足為奇了。“擁有中國資產,分享中國成長果實”,將是未來一二十年華爾街談論的主要話題。
我們關注到,2002年中國吸引外資的數量在曆史上首次超過美國(570億美元),占全球第一位。自2001年以來中國外彙儲備增加得很快,到2009年中國外彙儲備突破兩萬億美元,達到2.399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彙存底的30.7%,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從中不難發現,全球資本正在快速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資產成為最佳的投資選擇。
由於有了日本的前車之鑒,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貨幣急速升值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破壞力,因此采取了相應的穩定人民幣彙率的措施,同時吸引更多海外產業資本進入中國,全麵增強各行業競爭力。但在中央政府堅持穩定人民幣彙率同時,又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通貨膨脹。我們預計,從現在起,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通貨膨脹趨勢也會加劇。全球資本,特別是當前全球資本流動性泛濫,進入中國市場追逐有限商品,將引起通貨膨脹極劇升溫。另外,中國的出口競爭力正在日益增強,它在向全球輸出更多商品的同時也帶來了自身貿易保護主義問題。因此,對中國政府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兩難選擇:要麼人民幣升值,失業率上升,競爭力下降;要麼接受通脹以及更多的貿易磨擦。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最終會走一條中間路線,即既接受人民幣升值,升值又相對緩慢的方式,同時又能忍受輕微通脹。對證券市場來說,人民幣升值及通脹將是人們思考未來資產配置及證券選擇的兩大前提,那些能抵禦通貨侵蝕的上市公司,將是未來幾年的大贏家。
中國資產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如果說對A、B、H股的投資都隻是一種方式,那麼當前投資哪個市場、什麼樣的公司最能分享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成果呢?目前來講,中國資產指的是公司主營在中國大陸,收入主要為人民幣的公司。按此定義,顯然目前的A股、B股、H股都屬於中國資產概念。投入這樣的公司,從整體市場角度看都將分享到整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成果。其中,我們更看好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
由於香港和內地股市將同步進入一輪較長時期的長牛市,因此,選擇在未來中國至少還有15年人口大紅利分享的行業龍頭企業進行長期投資,其風險當然就小。優秀的公司是值得長期投資的。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引發中國股市大跌73%,更為投資中國股市創設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大好機會。我們可以看到,彙豐在過去30多年裏漲了幾十倍,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和黃地產上市公司甚至上漲了上百倍,因此真正好的公司是值得投資者長期去反複投資的。中國企業目前同全球跨國巨型企業相比還隻是小級別企業,還隻是小舢板。但我們有充分理由憧憬,若幹年後,從這些企業,特別是中國的龍頭企業裏,一定會崛起一批像沃爾瑪、可口可樂這樣的世界級的巨型企業,而像中國石油,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遠洋、中國神華等,都早已崢嶸畢現了。
當然,我們這裏說的主要還是從企業角度而不是從交易角度看股票。我們認為,當前股市上還時有人倡導選擇小盤股,這是由於舊的投資理念的存續影響。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說對小盤股就不可以關注,關鍵還是小盤股所在公司的運營風險太大,未來能夠存活下來的概率不高,加上容易被兼並重組,即便暫時存活下來,成長性也可能很好,但將麵臨能否永續存活的挑戰。在作者心目中,完美的投資當然是,其風險級別相當於債券一樣保險,成長級別又相當於高科技股。我們可以把投資類型細分為三種:第一種,高風險與低回報;第二種,風險與回報對稱(有效市場理論信奉的那種);第三種,低風險與高回報。舉凡投資者,永遠在尋找的是第三種的那類投資機遇。這就要求投資者做好平時的功課,開闊自身視野,並準備好頭寸隨時待命。在大多數時候,投資者就像一頭倚伏於叢林裏靜等獵物出現的獵豹,當市場因各種原因出現有利的重大轉機時,投資者就應該全力出擊。從這個角度看,投資者更喜歡的不是長牛市的逼空上漲,而是像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的時候,或者像2009年8月至今的綿綿調整市,因為在牛市猛烈上漲中尋覓低估的股票其實是一件非常費力的事,但在調整市裏我們可以遊刃有餘地尋覓出大把大把的好股票來。